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抗诉论--以对象、理由和程序为中心

内容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导论第19-32页
 一、刑事抗诉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二、刑事抗诉制度的历史演进第20-25页
  (一) 两大法系刑事抗诉制度的历史演进第20-23页
  (二)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历史演进第23-25页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25-29页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9-32页
第一章 前提展开:刑事抗诉制度的功能第32-52页
 一、实体公正保障功能第33-42页
  (一) 纠正裁判实体错误第34-38页
  (二) 救济当事人实体权利第38-42页
 二、程序公正保障功能第42-47页
  (一) 权力制衡第42-45页
  (二) 保障正当诉讼程序第45-47页
 三、法律促进功能第47-52页
  (一) 促进法律统一适用第48-50页
  (二) 促进法律发展第50-52页
第二章 刑事抗诉对象论第52-67页
 一、终局裁判抗诉型与中间裁判抗诉型第52-63页
  (一) 终局裁判抗诉型第52-56页
  (二) 中间裁判抗诉型第56-63页
 二、实体裁判抗诉型与程序裁判抗诉型第63-64页
  (一) 实体裁判抗诉型第63页
  (二) 程序裁判抗诉型第63-64页
 三、小结第64-67页
第三章 刑事抗诉理由论第67-100页
 一、初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理由第68-80页
  (一) 概括理由模式第68-69页
  (二) 概括理由与列举理由相结合模式第69-72页
  (三) 明举理由模式第72-76页
  (四) 小结第76-80页
 二、二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理由第80-87页
  (一) 限定法律理由模式第80-85页
  (二) 纯粹法律理由模式第85-86页
  (三) 小结第86-87页
 三、终审生效裁判的抗诉理由第87-100页
  (一) 再审抗诉事实理由模式第88-93页
  (二) 非常救济抗诉法律理由模式第93-97页
  (三) 小结第97-100页
第四章 刑事抗诉程序论第100-121页
 一、审前程序第100-106页
  (一) 法院审查式审前程序第100-105页
  (二) 检察机关审查式审前程序第105页
  (三) 小结第105-106页
 二、审理程序第106-116页
  (一) 有限审查型抗诉审与全面审查型抗诉审第106-109页
  (二) 合议审理型抗诉审与全庭审理型抗诉审第109-110页
  (三) 事实型抗诉审与法律型抗诉审第110-113页
  (四) 开庭型抗诉审与书面型抗诉审第113-115页
  (五) 小结第115-116页
 三、审后程序第116-121页
  (一) 个案影响型审后程序第116-117页
  (二) 制度性影响型审后程序第117-120页
  (三) 小结第120-121页
第五章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特点和缺陷第121-150页
 一、我国刑事抗诉对象的特点和缺陷第121-130页
  (一) 我国刑事抗诉对象的特点第121-129页
  (二) 我国刑事抗诉对象的缺陷第129-130页
 二、我国刑事抗诉理由的特点和缺陷第130-137页
  (一) 我国刑事抗诉理由的特点第130-133页
  (二) 我国刑事抗诉理由的缺陷第133-137页
 三、我国刑事抗诉程序的特点和缺陷第137-148页
  (一) 我国刑事抗诉程序的特点第137-145页
  (二) 我国刑事抗诉程序的缺陷第145-148页
 四、小结第148-150页
第六章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立法完善第150-165页
 一、完善前提:刑事抗诉制度功能的正确定位第150-151页
 二、我国刑事抗诉对象的立法完善第151-153页
 三、我国刑事抗诉理由的立法完善第153-160页
  (一) 程序违法抗诉理由显性化和精细化第154-155页
  (二) 区分刑事抗诉的事实理由和法律理由第155-157页
  (三) 区分有利于被告人的抗诉与不利于被告人的抗诉第157-158页
  (四) 抗诉理由立法的其他完善第158-160页
 四、我国刑事抗诉程序的立法完善第160-165页
  (一) 审前审查程序的立法完善第160-161页
  (二) 审理程序的立法完善第161-164页
  (三) 审后程序的立法完善第164-165页
附件:关于完善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具体立法建议第165-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6页
致谢第186-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88-189页
附表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下一篇: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