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6-36页 |
1. 生物逆境进化 | 第16页 |
2. 牡蛎“Crazy” ? | 第16-18页 |
·潮间带生境 | 第16-18页 |
·长牡蛎进化出了对逆境较强的适应能力 | 第18页 |
3. 生物的应激防御系统 | 第18-27页 |
·生物应激反应机制 | 第19-21页 |
·胞内应激网络 | 第21-26页 |
·应激反应中 mRNA 的生物合成降解调控 | 第26-27页 |
4. 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组学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防御系统基因的组学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5. 长牡蛎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 第31-34页 |
·为什么要启动长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 | 第31-33页 |
·长牡蛎基因组序列的获得 | 第33-34页 |
·长牡蛎的组学研究 | 第34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34-36页 |
·长牡蛎适应潮间带生活的基因组序列特点 | 第35页 |
·长牡蛎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变化 | 第35-36页 |
第2章 长牡蛎基因组进化与应激调控基因 | 第36-52页 |
1. 前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长牡蛎基因家族分析 | 第37-38页 |
·长牡蛎基因复制机制的研究 | 第38页 |
·抗性基因年龄偏向性分析 | 第38-39页 |
·功能分化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抗性基因的扩张 | 第39-42页 |
·应激调控基因的年龄分析 | 第42-45页 |
·应激调控基因倾向于复制而来 | 第45-48页 |
·倍增基因的表达分化 | 第4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8-52页 |
第3章 长牡蛎全基因组防御系统基因的比较分析 | 第52-61页 |
1. 前言 | 第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各物种基因集来源 | 第52页 |
·基因预测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长牡蛎防御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53-55页 |
·Scaffold 分布和进化分析 | 第55-56页 |
·胞内应激防御网络 | 第56-60页 |
4. 小结和展望 | 第60-61页 |
第4章 基于 RNA-seq 的胁迫转录组分析 | 第61-99页 |
1. 前言 | 第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70页 |
·样品收集 | 第61-64页 |
·RNA 提取 | 第64-65页 |
·转录组测序 | 第65-66页 |
·读段定位和 RPKM 计算 | 第66页 |
·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富集 | 第66-67页 |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67-70页 |
·聚类分析 | 第7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0-97页 |
·胁迫表达谱的总体分析 | 第70-77页 |
·温度胁迫长牡蛎全基因组应答研究 | 第77-83页 |
·盐度胁迫长牡蛎全基因组应答研究 | 第83-89页 |
·重金属胁迫长牡蛎全基因组应答研究 | 第89-92页 |
·病原诱导长牡蛎全基因组应答研究 | 第92-93页 |
·干露胁迫长牡蛎全基因组应答研究 | 第93-97页 |
4. 小结和展望 | 第97-99页 |
第5章 TLR 基因的克隆,诱导表达和 TLR 通路的比较分析 | 第99-126页 |
前言 | 第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11页 |
·牡蛎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第条链的合成 | 第99-102页 |
·关键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102-108页 |
·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 | 第108-109页 |
·组织分布和诱导表达分析 | 第109-1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2页 |
·TLR 全长和预测氨基酸 | 第111-115页 |
·CgToll-1 的基因组序列 | 第115页 |
·CgToll-1 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115-116页 |
·CgToll-1 的弧菌诱导表达 | 第116页 |
·TLR 通路关键基因的进化树构建 | 第116-120页 |
·蛋白相似性比较 | 第120页 |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 第120-12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22-126页 |
第6章 长牡蛎凋亡通路基因的结构和诱导表达模式 | 第126-143页 |
1. 前言 | 第126-1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7页 |
·牡蛎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第条链的合成 | 第127页 |
·关键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127页 |
·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分析 | 第127页 |
·诱导表达分析 | 第1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40页 |
·牡蛎 EST 库凋亡系统典型结构域分析 | 第127-130页 |
·牡蛎基因组凋亡系统典型基因分析 | 第130页 |
·凋亡抑制蛋白的组织和胁迫表达模式 | 第130-133页 |
·四个凋亡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133-138页 |
·四个关键基因的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138-139页 |
·四个关键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 第139-14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40-14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附录 I | 第153-155页 |
附录 II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与攻读学位期间博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