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泥湾海域沉降颗粒物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SPM研究的历史与应用 | 第15-17页 |
·筏式养殖对水动力环境及SPM的影响 | 第17-19页 |
·SPM对风暴天气的响应 | 第19-20页 |
·沉积物捕获器的应用研究 | 第20-2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9页 |
·研究区的选择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区域背景 | 第29-36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29-30页 |
·地形与地貌 | 第30-31页 |
·海洋动力条件 | 第31-33页 |
·动力沉积环境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筏式养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 | 第36-68页 |
·研究材料 | 第36-43页 |
·定点连续观测资料 | 第36-39页 |
·多船同步水文观测资料 | 第39-43页 |
·研究区筏式养殖分布范围 | 第43-49页 |
·黑泥湾海域主要地物光谱及纹理特征 | 第43-45页 |
·养殖区自动提取 | 第45-47页 |
·黑泥湾海域筏式养殖区分布范围 | 第47-49页 |
·波浪对筏式养殖的响应 | 第49-52页 |
·波高及周期的季节分布 | 第49-50页 |
·养殖区内外波高数据对比 | 第50-52页 |
·海流对筏式养殖的响应 | 第52-59页 |
·实测海流分析 | 第52-56页 |
·余流分析 | 第56-59页 |
·筏式养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 | 第59-66页 |
·悬沙时空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全潮单宽输沙量的计算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筏式养殖区SPM变异分析 | 第68-88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68-73页 |
·数据采集方案 | 第68-70页 |
·现场数据采集 | 第70-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73页 |
·沉降颗粒物通量 | 第73-75页 |
·有机组分含量 | 第75-78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78-81页 |
·样品参数的同步变化 | 第81-82页 |
·不同历史时期沉积环境演变 | 第82-85页 |
·不同时期海底地形冲淤情况的差异 | 第83-84页 |
·筏式养殖对沉积环境影响的验证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8页 |
第五章 台风干预下的SPM动态变化 | 第88-113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88-94页 |
·台风“梅花”概况 | 第88-90页 |
·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观测 | 第90-91页 |
·海洋及气象观测资料 | 第91-92页 |
·根据温深仪记录推测波浪变化趋势 | 第92-94页 |
·水动力条件变化过程 | 第94-101页 |
·波浪参数对台风的响应 | 第94-97页 |
·海底切应力及浊度的变化 | 第97-101页 |
·SPM动态变化及其机制 | 第101-107页 |
·浊度影响SPM的机理 | 第101-102页 |
·沉降颗粒物通量 | 第102-103页 |
·沉降颗粒物粒度参数 | 第103-106页 |
·有机组分含量 | 第106-107页 |
·台风过程中SPM各参数协同变化 | 第107-109页 |
·台风影响阶段的划分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