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3-16页 |
二、室宇赋的保存 | 第16-17页 |
三、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 第17-20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20-23页 |
上篇:清前室宇赋总论 | 第23-77页 |
第一章 清前室宇赋的发展脉络 | 第23-44页 |
第一节 先秦文献中的室宇记载与描写 | 第23-31页 |
第二节 汉代宫殿赋、京邑赋的兴盛与室宇赋的产生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魏晋私宅赋的兴起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唐以后室宇赋种类的繁滋 | 第36-44页 |
第二章 清前室宇赋之思想文化关联 | 第44-61页 |
第一节 室宇命名寓意与题咏旨趣 | 第44-49页 |
第二节 对室宇的环境选择与室主之精神追求 | 第49-56页 |
第三节 赋中与室宇相关的礼义推崇与德性尊尚 | 第56-61页 |
第三章 清前室宇赋之创作动机与艺术特色 | 第61-77页 |
第一节 发愤表志:室宇赋的创作动机 | 第61-65页 |
第二节 较量世俗:室宇赋发愤写志的主要方式 | 第65-69页 |
第三节 洒脱活络:室宇赋灵活多变的行文方式 | 第69-72页 |
第四节 道胜情泰:室宇赋的虚构艺术 | 第72-77页 |
中篇:清前私宅赋论析 | 第77-193页 |
第一章 汉唐私宅赋 | 第77-98页 |
第一节 汉代私宅赋的仰慕情怀 | 第77-80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宅赋的生命意识与山水情怀 | 第80-87页 |
第三节 唐代私宅赋的昂扬气势和淑世情怀 | 第87-98页 |
第二章 宋代私宅赋 | 第98-128页 |
第一节 北宋私宅赋沉潜内转的情思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南宋室宇赋的理趣韵致美 | 第104-109页 |
第三节 宋代私宅赋的文人风雅和悲感情怀 | 第109-115页 |
第四节 宋代室宇赋的出世情怀 | 第115-120页 |
第五节 宋代私宅赋创作风格的嬗变 | 第120-125页 |
第六节 乐天委命的金代私宅赋 | 第125-128页 |
第三章 元代私宅赋 | 第128-156页 |
第一节 元代私宅赋的隐者情怀 | 第128-135页 |
第二节 耶律铸私宅赋:园艺之趣与治业之情的有机交融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戴表元私宅赋:循理而安,修身俟命的通达人生 | 第138-143页 |
第四节 袁桷私宅赋之道家、道教意蕴 | 第143-149页 |
第五节 元代私宅赋的文体特征 | 第149-156页 |
第四章 明代私宅赋 | 第156-193页 |
第一节 明代私宅赋的孝思主题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明代私宅赋通变达观的仕隐观 | 第159-168页 |
第三节 明代私宅赋雅俗共赏的审美倾向 | 第168-179页 |
第四节 明代私宅赋强烈的理学色彩 | 第179-184页 |
第五节 明代复古运动与私宅赋创作 | 第184-193页 |
下篇:清前其他各类室宇赋探析 | 第193-293页 |
第一章 教育类室宇赋:重学崇德,志在王道 | 第193-230页 |
第一节 官学赋:政教一体,证圣里仁 | 第193-204页 |
第二节 私学赋与书院赋:崇经重学,兴复圣道 | 第204-216页 |
第三节 学校赋的儒者情怀 | 第216-230页 |
第二章 游观类室宇赋:探奇览胜,景生情外 | 第230-275页 |
第一节 游观类室宇赋的主要内容 | 第231-251页 |
第二节 文人生活与游观类室宇赋创作 | 第251-269页 |
第三节 游观类室宇赋托兴抒怀的主体创作模式 | 第269-275页 |
第三章 公堂、宗教与礼制类室宇赋 | 第275-293页 |
第一节 公堂赋:茂昭清德,仁形于心 | 第275-282页 |
第二节 宗教类室宇赋:清幽圣境,渺忽仙灵 | 第282-288页 |
第三节 礼制类室宇赋:崇圣祭祖,威仪俱盛 | 第288-293页 |
结论 | 第293-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296-306页 |
附:清前室宇赋目录(756篇) | 第306-324页 |
博士期间科研、获奖情况 | 第324-326页 |
致谢 | 第326-3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