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Contents | 第11-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 附表清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硬岩综掘快速掘进的意义 | 第15页 |
| ·合理支护对岩巷快速掘进及降低工程成本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工程研究的背景 | 第16-21页 |
| ·淮北矿区目前岩巷掘进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 ·淮北矿区目前岩巷支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0页 |
| ·合理支护对淮北矿区岩巷快速掘进意义 | 第20-21页 |
| ·国内外岩巷综掘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国内外岩巷综掘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国内外岩巷综掘支护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快速掘进支护工艺概述 | 第25-35页 |
| ·工程概况 | 第25-30页 |
| ·岩巷布置及埋深 | 第25页 |
| ·岩层地质构造 | 第25-29页 |
|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9页 |
| ·巷道围岩岩性 | 第29-30页 |
|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掘进施工工艺概述 | 第30-31页 |
|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巷道支护工艺概述 | 第31-34页 |
| ·临时支护工艺 | 第31-32页 |
| ·永久支护工艺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性分析 | 第35-71页 |
| ·围岩表面容许变形及锚杆(索)极限承载力 | 第35页 |
| ·围岩表面变形理论分析 | 第35-40页 |
| ·巷道围岩变形一般规律 | 第35-36页 |
| ·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 ·巷道顶帮变形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 ·围岩变形理论计算公式 | 第38-39页 |
| ·围岩变形理论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 ·围岩表面变形及锚杆(索)受荷工程实测 | 第40-49页 |
| ·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演化规律 | 第40-45页 |
| ·锚杆(索)受荷工程实测及分析 | 第45-49页 |
| ·围岩松动圈观测 | 第49-57页 |
| ·围岩松动圈理论 | 第49-50页 |
| ·松动圈测试方法 | 第50-51页 |
| ·松动圈观测仪器介绍 | 第51页 |
| ·钻孔摄像仪的安装及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 ·钻孔摄像仪观测结果 | 第52-54页 |
| ·松动圈观测结果分析 | 第54页 |
| ·围岩稳定松动圈判别 | 第54-57页 |
| ·围岩表面变形数值模拟 | 第57-64页 |
|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第57-58页 |
|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 | 第58页 |
| ·计算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58-59页 |
| ·合理支护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 第60-62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64页 |
|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巷道支护合理性分析 | 第64-69页 |
| ·支护合理性的工程类比法分析 | 第64页 |
| ·泥岩的支护合理性分析 | 第64-66页 |
| ·硬质砂岩的支护合理性分析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合理支护参数设计及掘进工艺研究 | 第71-81页 |
| ·概述 | 第71-72页 |
| ·工程类比法 | 第71页 |
| ·理论计算法 | 第71页 |
| ·数值模拟计算法 | 第71-72页 |
| ·现场实际监测法 | 第72页 |
| ·合理支护选择 | 第72-75页 |
| ·围岩岩性为泥岩条件下合理支护选择 | 第72页 |
| ·围岩岩性为砂岩条件下合理支护选择 | 第72-75页 |
| ·岩巷综掘快速掘进合理工艺研究 | 第75-77页 |
| ·围岩岩性为泥岩时合理工艺及循环作业图表 | 第75-76页 |
| ·围岩岩性为硬质砂岩合理工艺及循环作业图表 | 第76-77页 |
| ·工程应用 | 第77-80页 |
| ·工程条件 | 第77-78页 |
| ·合理支护参数 | 第78页 |
| ·效果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