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瓦斯易自燃煤层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与防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清单 | 第11-13页 |
| 表格清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2页 |
| ·煤自燃学说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煤自然发火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遗煤自燃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理论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采空区气体渗流规律机理研究 | 第26-38页 |
| ·综放采空区多孔介质及渗流特性 | 第26-33页 |
| ·多孔介质的介绍 | 第26-28页 |
| ·采空区“竖三带”、“横三区”简述 | 第28-30页 |
| ·采空区多孔介质和裂隙形成理论 | 第30-32页 |
| ·采空区孔隙率 | 第32-33页 |
| ·采空区气体渗流模型 | 第33-36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33-34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34-35页 |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35页 |
| ·组分守恒方程 | 第35-36页 |
| ·状态方程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煤自燃氧化特征实验研究 | 第38-46页 |
| ·实验原理及装置 | 第38-39页 |
| ·实验条件 | 第39页 |
|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 ·耗氧速度分析 | 第41-42页 |
| ·CO、CO2、CH4产生率 | 第42-44页 |
| ·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采空区空间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 第46-58页 |
| ·FLUENT软件介绍 | 第46-47页 |
| ·采空区渗流场模拟及空间自燃“三带”判定 | 第47-49页 |
| ·物理模型构建 | 第47-49页 |
| ·边界条件设定 | 第49页 |
| ·Y型通风FLUENT数值模拟 | 第49-56页 |
| ·Y型通风氧浓度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 ·Y型通风漏风流线效果图效果分析 | 第51-53页 |
| ·Y型通风散热带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 ·Y型通风氧化自燃带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58-74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58-59页 |
| ·瓦斯地质概况 | 第59-61页 |
| ·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 第59页 |
| ·地质构造 | 第59-60页 |
| ·水文地质 | 第60-61页 |
| ·瓦斯含量 | 第61页 |
| ·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及效果分析 | 第61-70页 |
| ·通风系统 | 第61-63页 |
| ·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 第63-68页 |
| ·瓦斯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 第68-70页 |
| ·综合防灭火技术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