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第一次大讨论”——总结过去发展之路 | 第11-12页 |
·“第二次大讨论”——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2-13页 |
·“第三次大讨论”——命题首次明确提出 | 第13-15页 |
·“第四次大讨论”——重化工业化之争 | 第15-17页 |
·“第五次大讨论”——对过多依赖出口的反思 | 第17-18页 |
·本节小结 | 第18页 |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9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本文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35页 |
·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的界定 | 第21-22页 |
·经济增长方式定义的差异 | 第21页 |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 第21-22页 |
·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的界定 | 第22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选择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选择内在逻辑 | 第23-24页 |
·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 | 第24-25页 |
·完善市场体制合理分配资源 | 第25页 |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资源流动 | 第25-26页 |
·促进国内消费协调经济增长 | 第26-27页 |
·转变增长观念深化增长水平 | 第27页 |
·本节小结 | 第27-28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单指标”评价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指标体系”评价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本节小结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46页 |
·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5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全面性 | 第35页 |
·一致性 | 第35页 |
·相互独立性 | 第35-36页 |
·可对比性 | 第36页 |
·多层次性 | 第36页 |
·数据可获得性 | 第36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45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级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三级评价指标 | 第37-45页 |
·本节小结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各省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与比较研究 | 第46-69页 |
·各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6-52页 |
·经济增长效率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6-48页 |
·经济增长环境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8页 |
·经济增长结构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8-49页 |
·经济增长目标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9-51页 |
·经济增长观念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51-52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52-56页 |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52-53页 |
·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 第53-54页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标体系最终权重 | 第54-56页 |
·各省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评价结果及比较研究 | 第56-68页 |
·各省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得分 | 第56-59页 |
·经济增长效率的比较 | 第59-61页 |
·经济增长环境的比较 | 第61-62页 |
·经济增长结构的比较 | 第62-64页 |
·经济增长目标的比较 | 第64-66页 |
·经济增长观念的对比 | 第66-68页 |
·本节小结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69-73页 |
·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较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建议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