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降落伞开伞过程研究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降落伞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 第19-30页 |
·降落伞拉直阶段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降落伞充气阶段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降落伞稳定下降阶段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伞舱盖分离过程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图像处理方法在降落伞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30-32页 |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2-34页 |
·本文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2章 空投试验地面录像分析方法 | 第36-65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地面录像的分析策略 | 第37-38页 |
·地面录像的基本特点 | 第37页 |
·地面录像分析策略 | 第37-38页 |
·地面摄像机投影模型 | 第38-41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38-39页 |
·摄像机投影方程 | 第39-41页 |
·地面录像的预处理 | 第41-43页 |
·比例因子求解 | 第41页 |
·图像增强 | 第41-42页 |
·干扰因素的分离 | 第42-43页 |
·降落伞区域的图像分割 | 第43-55页 |
·二维最大熵阈值图像分割 | 第43-46页 |
·二维交叉熵阈值图像分割 | 第46-49页 |
·最优阈值区域生长分割方法 | 第49-51页 |
·考虑空间约束的快速模糊 C 均值聚类方法 | 第51-54页 |
·不同分割方法之间的比较 | 第54-55页 |
·拉直过程录像分析方法 | 第55-58页 |
·伞衣顶部运动速度测量方法 | 第55-56页 |
·验证算例 | 第56-57页 |
·大型伞拉直过程录像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充气过程录像分析方法 | 第58-63页 |
·伞衣对称轴倾角测量 | 第58-59页 |
·伞衣投影面积计算 | 第59-60页 |
·验证算例 | 第60-62页 |
·充气过程伞衣投影面积录像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空投试验舱上录像分析方法 | 第65-83页 |
·引言 | 第65页 |
·舱上录像分析策略 | 第65-67页 |
·舱上录像基本情况 | 第65-66页 |
·舱上录像的分析策略 | 第66-67页 |
·舱上摄像机投影模型 | 第67-69页 |
·坐标系建立 | 第68页 |
·摄像机投影方程 | 第68-69页 |
·舱上录像的预处理 | 第69-74页 |
·比例因子求解 | 第69-71页 |
·内嵌字幕分离 | 第71页 |
·吊带及分叉带分离 | 第71页 |
·旋转接头分离 | 第71-74页 |
·伞衣区域分割与测量 | 第74-78页 |
·伞衣区域外部轮廓追踪方法 | 第74-75页 |
·伞衣区域缺失轮廓的修复 | 第75-76页 |
·伞衣区域面积测量方法 | 第76-78页 |
·伞衣偏角求解 | 第78页 |
·数值算例及录像分析结果 | 第78-81页 |
·数值仿真验证 | 第78-80页 |
·舱上录像分析结果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基于录像分析的大型伞充气过程模型 | 第83-103页 |
·引言 | 第83页 |
·充气过程物伞系统平面模型 | 第83-89页 |
·基本假设 | 第84页 |
·物伞系统弹道方程 | 第84页 |
·阻力面积曲线 | 第84-87页 |
·附加质量模型 | 第87-89页 |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89-94页 |
·仿真结果 | 第89-91页 |
·质量比对开伞力峰值的影响 | 第91-92页 |
·大型伞开伞力系数工程估算方法 | 第92-94页 |
·物伞系统十二自由度模型 | 第94-99页 |
·基本假设与坐标系 | 第94-95页 |
·降落伞运动方程 | 第95-98页 |
·航天器运动方程 | 第98页 |
·吊带约束方程 | 第98-99页 |
·数值仿真结果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伞舱盖拉伞包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103-130页 |
·引言 | 第103页 |
·伞舱盖及伞包动力学方程 | 第103-107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03-104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104页 |
·伞舱盖动力学方程 | 第104-106页 |
·伞包动力学方程 | 第106-107页 |
·伞包连接绳阻尼弹簧模型 | 第107-109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107-108页 |
·质量节点动力学方程 | 第108页 |
·质量节点张力模型 | 第108-109页 |
·质量节点气动力模型 | 第109页 |
·单点连接拉伞包模型 | 第109-116页 |
·单点连接模型 | 第110-111页 |
·数值仿真结果 | 第111-113页 |
·伞包追赶伞舱盖现象分析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6页 |
·三点连接拉伞包模型 | 第116-122页 |
·三点连接模型 | 第117-118页 |
·数值仿真结果 | 第118-120页 |
·不同连接方式的进一步比较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主要设计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122-128页 |
·主要设计参数的取值 | 第122页 |
·特征参数的选取 | 第122页 |
·弹射速度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伞包连接绳弹性系数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伞舱盖质量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连接点位置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拉伞包过程连续模型 | 第130-150页 |
·引言 | 第130页 |
·空间绳索的连续模型 | 第130-134页 |
·坐标系建立 | 第130-131页 |
·空间连续绳索的动力学方程 | 第131-133页 |
·连续绳索动力学模型的简化 | 第133-134页 |
·应力波在绳索间断面的反射与透射 | 第134-138页 |
·基本方程 | 第134-136页 |
·几种情况的讨论 | 第136-138页 |
·沿特征线的应力波数值求解方法 | 第138-144页 |
·基于特征线方程的离散化 | 第139-140页 |
·数值仿真算例 | 第140-144页 |
·伞舱盖拉伞包过程连续模型 | 第144-148页 |
·基本假设 | 第144页 |
·坐标系建立 | 第144-145页 |
·边界条件 | 第145-146页 |
·初始条件 | 第146-147页 |
·模型求解流程 | 第147页 |
·数值仿真结果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50-153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