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插图清单 | 第14-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减轻水环境面源污染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生态系统评估中的情景分析研究进展 | 第2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 第26-37页 |
·减轻水库(河道)泥沙淤积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 第26-30页 |
·集水区范围的确定 | 第26-27页 |
·实际土壤侵蚀量的模拟 | 第27-29页 |
·被植被拦截的泥沙空间变异 | 第29页 |
·价值量评估模型 | 第29-30页 |
·减轻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 第30-34页 |
·污染关键源区(CSA)的识别 | 第31-32页 |
·被植被移除的污染物空间变异 | 第32-33页 |
·价值量评估模型 | 第33-34页 |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 第34-37页 |
·集水区生态系统年产水量的模拟 | 第34-35页 |
·实际供水量及价值的测算 | 第35-37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37-48页 |
·新安江上游自然概况 | 第37-39页 |
·地理概况 | 第37页 |
·地质地貌 | 第37页 |
·气候 | 第37页 |
·水文水系 | 第37-38页 |
·土壤 | 第38页 |
·植被 | 第38-39页 |
·新安江上游社会经济状况 | 第3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页 |
·交通优势 | 第39页 |
·生态旅游资源 | 第39页 |
·新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39-41页 |
·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39-40页 |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41页 |
·水土保持现状 | 第41-42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 | 第42-43页 |
·数据来源及前处理 | 第43-48页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 第43页 |
·气象数据 | 第43-44页 |
·DEM 数据 | 第44页 |
·土壤数据 | 第44页 |
·NDVI 数据 | 第44页 |
·径流泥沙拦截能力系数 | 第44-45页 |
·磷输出及过滤移除系数 | 第45-47页 |
·单位面积年耗水量 | 第47页 |
·其他数据 | 第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4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 第48-64页 |
·减轻泥沙淤积服务及价值评估 | 第48-5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减轻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评估 | 第53-58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评估 | 第58-64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5 不同土地覆被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与权衡 | 第64-78页 |
·情景分析概述及土地利用/覆被情景构建方法 | 第64页 |
·情景分析概述 | 第64页 |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情景构建方法 | 第64页 |
·新安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情景的设定 | 第64-66页 |
·不同格局情景下输沙及减淤服务价值的响应 | 第66-69页 |
·不同格局情景下输磷及减污服务价值的响应 | 第69-71页 |
·不同格局情景下实际供水价值的响应 | 第71-73页 |
·不同情景下三种调节服务的权衡与格局优选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页 |
·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 第75-78页 |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 第75-76页 |
·水污染综合防治 | 第76页 |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86页 |
附图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