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我国现行的“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 | 第13-22页 |
一、 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模式 | 第13-17页 |
(一)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念及性质 | 第13-15页 |
(二)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体运作 | 第15-17页 |
二、 我国医疗过失司法鉴定模式 | 第17-20页 |
(一) 医疗过失司法鉴定概念及性质 | 第17-18页 |
(二) 医疗过失司法鉴定具体运作 | 第18-20页 |
三、 两种鉴定模式的异同 | 第20-22页 |
(一) 两种鉴定模式的相同点 | 第20页 |
(二) 两种鉴定模式的不同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的成因 | 第22-30页 |
一、 我国医疗鉴定模式的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一)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 | 第22-23页 |
(二)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时期 | 第23页 |
(三)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时期 | 第23-25页 |
二、 “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存在的原因 | 第25-30页 |
(一) 医疗纠纷处理方式的转变 | 第26页 |
(二) 司法界对医疗纠纷诉讼认识的不断深化 | 第26-27页 |
(三) 医学会和司法鉴定机构并存 | 第27页 |
(四) 两种鉴定模式各有优势 | 第27页 |
(五) 赔偿标准的二元化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我国“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30-40页 |
一、 两种鉴定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0-38页 |
(一)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二) 医疗过失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二、 《侵权责任法》对医疗鉴定提出新要求 | 第38-40页 |
(一) 《侵权责任法》提出医疗损害民事责任制度 | 第38-39页 |
(二) 医疗鉴定内容的扩展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的协调与统一 | 第40-61页 |
一、 “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一) 医疗鉴定意见的属性要求现行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 | 第40-42页 |
(二) 《侵权责任法》的技术内容要求现行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 | 第42页 |
二、 我国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的基本原则 | 第42-45页 |
(一) 统一性原则 | 第42-43页 |
(二) 专业性原则 | 第43页 |
(三) 标准化原则 | 第43-45页 |
(四) 监督性原则 | 第45页 |
三、 “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后的名称及性质 | 第45-47页 |
(一) 协调与统一后的医疗鉴定模式名称 | 第45-46页 |
(二) 医疗损害鉴定的司法鉴定性质 | 第46-47页 |
四、 “二元化”医疗鉴定模式协调与统一的具体措施 | 第47-61页 |
(一) 医疗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设置 | 第47-49页 |
(二) 医疗损害鉴定过失认定 | 第49-53页 |
(三) 医疗损害鉴定因果关系判定 | 第53-55页 |
(四) 完善医疗鉴定程序 | 第55-57页 |
(五) 完善医疗损害鉴定内容 | 第57页 |
(六) 完善医疗鉴定文书 | 第57-58页 |
(七) 完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的质证与认证制度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