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公共交通优先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 第11-12页 |
·公共交通枢纽是公共交通网络的核心之一 | 第12-13页 |
·公共交通设施布局优化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 第13-14页 |
·问题提出 | 第14-16页 |
·需要深入研究公共交通枢纽空间设施布局方法 | 第14-15页 |
·需要深入研究公共交通枢纽内部设施布局优化模型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文献来源及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 | 第22-24页 |
·城市公共交通的内涵 | 第22-24页 |
·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 | 第24页 |
·关于公共交通枢纽的研究 | 第24-27页 |
·公共交通枢纽的含义 | 第24-25页 |
·公共交通枢纽的分类 | 第25-26页 |
·公共交通枢纽的作用 | 第26-27页 |
·关于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 | 第27-28页 |
·生产设施布局优化 | 第27页 |
·公共交通设施布局优化 | 第27-28页 |
·基于仿真方法的设施布局优化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分析 | 第29-37页 |
·公共交通枢纽布局理论 | 第29-30页 |
·TOD理论 | 第29页 |
·圈层理论 | 第29页 |
·触酶理论 | 第29-30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 | 第30-34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的分类 | 第30-31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的原则 | 第31-32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优化方法 | 第34页 |
·系统仿真理论 | 第34-36页 |
·系统仿真 | 第34-36页 |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 第37-55页 |
·公共交通枢纽设施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 第37-40页 |
·平面式布局 | 第37-39页 |
·立体式布局 | 第39-40页 |
·混合式布局 | 第40页 |
·公共交通枢纽换乘衔接模式分析 | 第40-42页 |
·公交车与轨道交通衔接换乘布局模式 | 第40-41页 |
·公交车与社会车辆衔接换乘布局模式 | 第41页 |
·公交车与出租车衔接换乘布局模式 | 第41-42页 |
·公交车与步行系统衔接布局模式 | 第42页 |
·枢纽设施布局的思路分析 | 第42-44页 |
·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设施布局的思路及方法 | 第43-44页 |
·枢纽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 第44-53页 |
·换乘量双约束重力模型 | 第44-48页 |
·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 第48-49页 |
·算例分析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基于可视化仿真方法的枢纽站内部布局优化 | 第55-69页 |
·公共交通枢纽站内部设施及特点 | 第55-56页 |
·出入口 | 第55页 |
·通道和自动步梯 | 第55页 |
·售票机 | 第55-56页 |
·闸机 | 第56页 |
·站台 | 第56页 |
·乘客与交通流特征 | 第56-57页 |
·枢纽布局优化仿真模型 | 第57-68页 |
·仿真工具简介 | 第57-58页 |
·问题描述 | 第58页 |
·建模思路及流程 | 第58-6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0-66页 |
·枢纽站内部设施布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6-67页 |
·评价指标分级方法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沈阳市浑南新区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布局优化 | 第69-77页 |
·背景介绍 | 第69-70页 |
·区域概况 | 第69页 |
·区域交通状况 | 第69-70页 |
·系统描述及仿真参数设置 | 第70-72页 |
·仿真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7页 |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77-78页 |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