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酮类化合物的氢转移反应概述 | 第9页 |
·酮类化合物的还原胺化反应概述 | 第9-13页 |
·传统的鲁卡特反应(Leuchart reaction) | 第10-11页 |
·金属催化鲁卡特反应 | 第11页 |
·金属络合物催化鲁卡特反应 | 第11-12页 |
·金属氢化物催化鲁卡特反应 | 第12-13页 |
·催化氢化反应配体 | 第13-25页 |
·氨基醇及其衍生物配体 | 第13-15页 |
·噁唑啉类配体 | 第15-20页 |
·苯并咪唑类配体 | 第20-21页 |
·卡宾类配体 | 第21-24页 |
·葡萄糖衍生物配体 | 第24-25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5页 |
·实验原料及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主要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第28页 |
·噁唑啉类配体的合成 | 第28-30页 |
·L-苯丙氨酸乙酯盐酸盐的合成 | 第28-29页 |
·L-苯丙氨酸乙酯的合成 | 第29页 |
·L-苯丙氨醇的合成 | 第29页 |
·1-(4-苄基-4,5-二氢噁唑-2-基)乙胺的合成 | 第29-30页 |
·N-(2-羟基-1-苯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的合成 | 第30页 |
·苯并咪唑类配体的合成 | 第30-32页 |
·1-(1H-苯并[d]-咪唑-2-基)-2-甲基丙胺的合成 | 第30页 |
·1-(1H-苯并[d]-咪唑-2-基)-2-苯基乙胺的合成 | 第30-31页 |
·1,3-二(1H-苯并[d]-咪唑-2-基)-1-丙胺的合成 | 第31页 |
·叔丁基-(1-(1H-苯并[d]-咪唑-2-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 | 第31页 |
·叔丁基-(1-(1-苄基-1H-苯并[d]-咪唑-2-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制备 | 第31-32页 |
·1-(1-苄基-1H-苯并[d]-咪唑-2-基)-乙胺的制备 | 第32页 |
·NHC配体的合成 | 第32-33页 |
·1-(2-甲基吡啶)-3-甲基咪唑碘化盐的合成 | 第32-33页 |
·1-(2-甲基吡啶)-3-(4-甲基吡啶)咪唑碘化盐的合成 | 第33页 |
·RuCl_2(PPh_3)_3的制备 | 第33页 |
·苯乙酮的氢转移反应 | 第33页 |
·苯乙酮的还原胺化反应 | 第33-34页 |
·氢化产物和还原胺化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噁唑啉类配体的合成 | 第35-36页 |
·苯磺酰胺类配体的合成 | 第36-38页 |
·酮的氢转移反应 | 第38-41页 |
·1-(4-苄基-4,5-二氢噁唑-2-基)乙胺配体(L_1)催化反应 | 第38页 |
·N-(2-羟基-1-苯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配体(L_2)催化反应 | 第38-39页 |
·苯甘氨醇配体(L_3)催化反应 | 第39-40页 |
·氨基葡萄糖配体(L_4)催化反应 | 第40-41页 |
·苯乙酮的还原胺化反应 | 第41-47页 |
·L_8/Fu(PPh_3)_3催化苯乙酮还原胺化反应体系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温度效应 | 第43-44页 |
·添加剂效应 | 第44-45页 |
·溶剂效应 | 第45页 |
·机理推测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A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