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平移动床工艺的褐煤提质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 ·褐煤属性及资源分布 | 第12-13页 |
| ·褐煤的干燥技术研究 | 第13-16页 |
| ·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 ·褐煤提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干燥过程传热传质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热解动力学机理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堆积态干燥过程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干燥提质产物自燃、水分复吸特性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单个大颗粒褐煤干燥、热解模型建立 | 第27-63页 |
| ·本章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干燥实验研究 | 第28-31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对流干燥实验系统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干燥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 第31-45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干燥热质耦合模型建立 | 第31-38页 |
| ·热质耦合模型实验验证及干燥微观信息 | 第38-43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干燥集总参数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 ·两种干燥模型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 ·本节小结 | 第45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热解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 第45-62页 |
| ·褐煤煤粉热解实验及模型验证 | 第46-53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热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 ·单个大颗粒褐煤热解实验及模型验证 | 第55-61页 |
| ·本节小结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3章 堆积态褐煤大颗粒干燥模型与规律 | 第63-91页 |
| ·本章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63-64页 |
| ·固定床干燥过程集总参数模型建立 | 第64-66页 |
| ·模型介绍及假设 | 第64页 |
| ·固定床干燥过程守恒方程 | 第64-66页 |
| ·固定床干燥过程多尺度模型建立 | 第66-69页 |
| ·单颗粒内部传热、传质模型 | 第67-68页 |
| ·固定床内部传热、传质模型 | 第68页 |
| ·模型求解方法 | 第68-69页 |
| ·固定床干燥实验及与模型对比 | 第69-74页 |
| ·固定床干燥实验研究 | 第69-70页 |
| ·数值模型对比和预测结果 | 第70-73页 |
| ·固定床干燥多尺度模型与集总参数模型对比 | 第73页 |
| ·本节小结 | 第73-74页 |
| ·中试规模水平移动床设计及数值模型建立 | 第74-78页 |
| ·中试规模水平移动床设计 | 第74-75页 |
| ·水平移动床数值模型建立 | 第75-78页 |
| ·水平移动床装置干燥过程数值计算研究 | 第78-89页 |
| ·水平移动床内气固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 第78-82页 |
| ·水平移动床装置运行参数研究 | 第82-87页 |
| ·水平移动床装置分室供风的影响 | 第87-88页 |
| ·本节小结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4章 褐煤干燥产物相关特性实验研究 | 第91-115页 |
| ·本章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91-92页 |
| ·水分含量对褐煤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 | 第92-104页 |
| ·测试方法选取研究 | 第92-93页 |
| ·实验样品及水含量 | 第93页 |
| ·联合国标准篮方法研究 | 第93-98页 |
| ·氧化动力学测定方法研究 | 第98-102页 |
| ·两种方法分析结果比较 | 第102-103页 |
| ·临界自燃水分含量确定 | 第103-104页 |
| ·褐煤煤种对褐煤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 | 第104-106页 |
| ·氧化动力学测试方法研究 | 第104-105页 |
| ·煤属性对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褐煤干燥产物水分复吸特性研究 | 第106-114页 |
| ·水分复吸实验台架介绍 | 第106-107页 |
| ·不同水分含量褐煤的平衡水含量曲线 | 第107-109页 |
| ·平衡水含量与初始水含量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 ·不同水分含量褐煤的临界储存曲线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115-12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15-118页 |
| ·创新点 | 第118页 |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