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诺邓古村落聚落景观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19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聚落与古村落 | 第20-21页 |
·聚落形态 | 第21页 |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诺邓古村概况 | 第25-35页 |
·自然环境 | 第25-28页 |
·地理区位 | 第25-27页 |
·地貌特征 | 第27页 |
·气候特征 | 第27-28页 |
·人文环境 | 第28-31页 |
·白族文化特征 | 第28页 |
·宗教信仰 | 第28-30页 |
·民俗风情 | 第30-31页 |
·经济环境 | 第31-34页 |
·社会经济 | 第31-32页 |
·古村落与古盐井 | 第32-33页 |
·“盐马古道”的大背景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诺邓古村落聚落形态 | 第35-87页 |
·诺邓古村的选址 | 第35-37页 |
·诺邓古村的演变 | 第37-43页 |
·古村的形成 | 第37-38页 |
·古村的演变 | 第38-43页 |
·诺邓古村布局 | 第43-55页 |
·聚落布局形态分析 | 第43-47页 |
·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 第47-55页 |
·街巷系统分析 | 第55-78页 |
·街巷系统布局分析 | 第55-63页 |
·街巷空间尺度分析 | 第63-73页 |
·排水系统分析 | 第73-75页 |
·桥梁 | 第75-78页 |
·水体景观分析 | 第78-80页 |
·诺河 | 第78-79页 |
·水井 | 第79-80页 |
·聚落公共空间及节点 | 第80-86页 |
·聚落入口分析 | 第80-81页 |
·集散广场空间分析 | 第81-84页 |
·集市空间分析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4 诺邓古村建筑形态分析 | 第87-116页 |
·院落的基本单元及组合形式 | 第87-90页 |
·院落的基本单元 | 第87-89页 |
·院落的组合形式 | 第89-90页 |
·诺邓村典型民居分析 | 第90-98页 |
·台式四合院——杨丽梅院 | 第90-92页 |
·五滴水四合院——徐树院 | 第92-94页 |
·“一颗印”——杨叶香院 | 第94-95页 |
·“三坊一照壁”——杨根奂院 | 第95-96页 |
·“四合五天井”——黄家瑞院 | 第96-97页 |
·四合院组合——贡爷院 | 第97-98页 |
·诺邓村内公共建筑分析 | 第98-108页 |
·庙宇、宗教建筑 | 第99-105页 |
·盐务建筑 | 第105-107页 |
·其他公共建筑 | 第107-108页 |
·建筑装饰艺术 | 第108-113页 |
·木雕装饰 | 第109-111页 |
·石雕装饰 | 第111-113页 |
·瓦当装饰 | 第113页 |
·建筑与聚落整体形态分析 | 第113-115页 |
·民居建筑与公共建筑关系 | 第113-114页 |
·建筑与聚落形态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5 建议与结论 | 第116-131页 |
·保护与开发建议 | 第116-127页 |
·保护规划建议 | 第116-120页 |
·开发规划建议 | 第120-121页 |
·具体整改建议 | 第121-127页 |
·结论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个人简介 | 第134-135页 |
导师简介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录 | 第137-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