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内水体污染现状及富营养化现象 | 第10-11页 |
·扬州古运河水质现状 | 第11-12页 |
·水体污染及控制方法 | 第12-18页 |
·水体污染的原因 | 第12-13页 |
·水体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13-15页 |
·水体沉积物污染的控制方法 | 第15-18页 |
·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覆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原位生物覆盖技术 | 第20-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2 实验装置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3-28页 |
·水样中总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水样中氨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水样中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水样中硝酸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TOC 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CODCr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CODMn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水样中 pH、DO、水温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3 生物沸石覆盖修复扬州古运河底泥实验研究 | 第28-3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8页 |
·实验材料、方法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9页 |
·测试指标及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生物沸石覆盖削减 TN 的研究 | 第30页 |
·生物沸石覆盖削减 NH_4~+-N 的研究 | 第30-31页 |
·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4页 |
·作用机理及小结 | 第34-36页 |
·作用机理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DO 对生物沸石覆盖修复扬州古运河底泥的影响 | 第36-4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厌氧条件下削减氮负荷的研究 | 第37-40页 |
·厌氧条件下削减 TN 研究 | 第37-38页 |
·厌氧条件下氮转化及削减规律研究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好氧条件下削减氮负荷的研究 | 第40-42页 |
·好氧条件下削减 TN 研究 | 第40页 |
·好氧条件下氮转化及削减规律研究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页 |
·限氧条件下削减上覆水体氮研究 | 第42-45页 |
·限氧条件下削减 TN 研究 | 第42-43页 |
·限氧条件下氮转化及削减规律研究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DO 对削减氮负荷的影响 | 第45-46页 |
·TN 削减率比较研究 | 第45页 |
·NH_4~+-N 削减率比较研究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水力扰动对生物沸石覆盖修复扬州古运河底泥的影响 | 第48-5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水力扰动对削减氮负荷能力的影响 | 第48-51页 |
·水力扰动对削减 TN 影响研究 | 第48-49页 |
·水力扰动对氮转化及削减的影响研究 | 第49-51页 |
·环境条件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碳源对生物沸石覆盖修复扬州古运河底泥的影响 | 第54-6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4页 |
·实验的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体系中有机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环境条件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碳源对削减氮负荷的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建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