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 ·水体中高氯酸盐的来源 | 第13-14页 |
| ·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 ·高氯酸盐污染危害 | 第16-17页 |
| ·高氯酸盐的处理方法 | 第17-25页 |
| ·吸附法 | 第18-20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 ·化学还原法 | 第21-22页 |
| ·生物修复 | 第22-25页 |
| ·高级氧化法 | 第25页 |
| ·生物膜反应器工艺 | 第25-27页 |
| ·生物膜反应器的分类 | 第25-27页 |
| ·生物膜反应器的特征 | 第27页 |
| ·高氯酸盐的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意义 | 第28-30页 |
| ·课题来源 | 第2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不同有机碳源对异养降解的影响 | 第30-42页 |
|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1页 |
| ·污泥采集 | 第31-32页 |
| ·药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 ·培养基的组分 | 第32页 |
| ·培养基配制及灭菌 | 第32-33页 |
| ·高氯酸盐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 ·微生物驯化 | 第33页 |
| ·干污泥的称量 | 第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各种有机电子供体的配制 | 第34页 |
| ·不同有机电子供体对微生物降解高氯酸盐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分析与结论 | 第35-41页 |
| ·标准曲线 | 第35-37页 |
| ·污泥驯化结果 | 第37-38页 |
| ·干污泥重量 | 第38页 |
| ·不同有机电子供体对微生物降解高氯酸盐的影响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异养降解高氯酸盐的影响因素优化 | 第42-59页 |
|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 第42-44页 |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3-44页 |
| ·污泥采集 | 第44页 |
| ·微生物驯化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8页 |
| ·不同 pH | 第44页 |
| ·不同高氯酸盐浓度 | 第44页 |
| ·不同污泥量 | 第44-45页 |
| ·不同温度 | 第45页 |
| ·硝酸根的影响 | 第45页 |
| ·硫酸根的影响 | 第45页 |
| ·磷酸根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对驯化后菌种的分析 | 第46-48页 |
| ·分析与结论 | 第48-58页 |
| ·不同 pH 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高氯酸盐浓度 | 第49-50页 |
| ·不同污泥量 | 第50-52页 |
| ·不同温度 | 第52页 |
| ·不同硝酸根(NO_3~-)浓度 | 第52-53页 |
| ·不同硫酸根(SO_4~(2-))浓度 | 第53-54页 |
| ·不同磷酸根(PO_4~(3-))浓度 | 第54-55页 |
| ·驯化后菌种的分析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连续流硫自养反应器 | 第59-71页 |
| ·实验装置 | 第59-61页 |
|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 ·培养基配置 | 第61页 |
| ·试验仪器 | 第61-62页 |
|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 ·微生物驯化及挂膜 | 第62-64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影响 | 第64-67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对出水 Cl-的影响 | 第65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对出水 SO_4~(2-)的影响 | 第65-66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对 pH 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不同停留时间影响 | 第67-70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 Cl~-的影响 | 第68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 SO_4~(2-)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 pH 的影响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