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思想对标志设计的启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7页 |
| ·课题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 第7-8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8页 |
|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8-9页 |
|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9页 |
| ·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易学概述及标志的文化属性 | 第11-25页 |
| ·易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易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 第12-19页 |
| ·朴素自然观 | 第12页 |
| ·意象特征论 | 第12-13页 |
| ·变幻神妙观 | 第13-14页 |
| ·普遍变化观 | 第14页 |
| ·阴阳合德观 | 第14-15页 |
| ·易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 第15-19页 |
| ·标志的文化属性 | 第19-24页 |
| ·汉字的神韵 | 第19-22页 |
| ·传统图形符号的惠风 | 第22-23页 |
| ·标志设计的取象表意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易学图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 第25-37页 |
| ·太极图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 第25-30页 |
| ·取其形,传其神 | 第26-28页 |
| ·延其势,达其意 | 第28-30页 |
| ·河洛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 第30-32页 |
| ·点线几何之美 | 第31-32页 |
| ·九宫和谐之美 | 第32页 |
| ·卦象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 第32-36页 |
| ·变卦之象,尽形之美 | 第33-35页 |
| ·以卦之形,通卦之意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易学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37-57页 |
| ·象意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37-41页 |
| ·标志设计的灵感之源—师法自然 | 第38-39页 |
| ·标志设计的立象之本—尽意 | 第39-41页 |
| ·变化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41-46页 |
| ·变之对立特征与标志的韵律感 | 第42-43页 |
| ·变之连续特征与标志的秩序感 | 第43-44页 |
| ·变之对称特征与标志的节奏感 | 第44-46页 |
| ·类比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46-49页 |
| ·“方以类聚”与标志的立象法 | 第47-48页 |
| ·“触类旁通”与标志的象征性 | 第48-49页 |
| ·方圆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49-54页 |
| ·圆中纳方与标志的动态美 | 第50页 |
| ·方中纳圆与标志的静态美 | 第50-51页 |
| ·离方遁圆与标志的和谐美 | 第51-52页 |
| ·标志形式中“圆的超越性” | 第52-54页 |
| ·五行思想在标志设计中的演绎 | 第54-56页 |
| ·五行与标志色彩的直接对应 | 第55页 |
| ·五行与标志色彩的间接对应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7页 |
| 附录 A:图片来源 | 第62-67页 |
| 附录 B: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