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引言 | 第8页 |
·金属铱配合物催化活化碳-氟键 | 第8-12页 |
·催化剂催化原理 | 第8-9页 |
·铱配合物催化活化不饱和碳-氟键 | 第9-11页 |
·铱配合物催化活化饱和碳-氟键 | 第11-12页 |
·苯环上碳-氟键活化 | 第12-16页 |
·金属催化剂与含氟底物形成金属配合物 | 第12-14页 |
·金属配合物催化碳-氟键向碳-碳键转化 | 第14-15页 |
·金属配合物催化碳-氟键向碳-氢键转化 | 第15-16页 |
·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发展 | 第16-18页 |
·论文的目的和创新处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合成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金属铱配合物活化碳氟键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20-42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1页 |
·2-(2,4-二氟苯基)吡啶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23页 |
·氟代苯基吡啶铱二氯桥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5页 |
·氟代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7页 |
·产物测试方法 | 第2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41页 |
·2-(2,4-二氟苯基)吡啶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氟代苯基吡啶铱二氯桥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8-29页 |
·氟代苯基吡啶铱配合物 3 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反应机理的提出 | 第33页 |
·氟代苯基吡啶铱二甲氧基配合物 4 的验证 | 第33-37页 |
·中间体(反应机理中的物质 5、7、8 和 9)的验证 | 第37-39页 |
·氟代苯基吡啶(反应机理中的物质 1 和物质 10)的验证 | 第39-40页 |
·甲醛的验证 | 第40-41页 |
·本章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金属铱配合物催化碳氟键转化为碳硫键反应的研究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50页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43页 |
·催化剂 IrH(CO)(PPh_3)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43-46页 |
·催化剂 IrH(PPh_3)_4的合成及表征 | 第46页 |
·IrH(CO)(PPh_3)_3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 第46-48页 |
·IrH(PPh_3)_4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 第48-50页 |
·产物测试方法 | 第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IrCl(CO)(PPh_3)_2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0页 |
·催化剂 IrH(CO)(PPh_3)_3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催化剂 IrH(PPh_3)_4的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IrH(CO)(PPh_3)_3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 | 第52-53页 |
·IrH(PPh_3)_4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 | 第53-54页 |
·IrH(CO)(PPh_3)_3和 IrH(PPh_3)_4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二硫醚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的结果讨论 | 第54-56页 |
·本章结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金属铱配合物催化碳氟键转化为碳氮键反应的研究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3页 |
·实验试剂 | 第58-59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59页 |
·IrH(CO)(PPh_3)_3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 第59-62页 |
·IrH(CO)(PPh_3)_3催化的芳香族氟化物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 | 第62-63页 |
·产物测试方法 | 第6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本章结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图 | 第72-8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