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超声—臭氧/氨基二氧化硅处理结晶紫废水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2页 |
·结晶紫的危害及处理现状 | 第10-15页 |
·结晶紫废水的来源、特征和性质 | 第10-11页 |
·现有处理技术综述 | 第11-15页 |
·臭氧氧化技术 | 第15-19页 |
·臭氧的性质及特点 | 第15-16页 |
·臭氧氧化机理 | 第16-19页 |
·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19页 |
·超声-臭氧氧化技术 | 第19-22页 |
·超声的性质及特点 | 第19-20页 |
·超声—臭氧处理废水的机理 | 第20-21页 |
·超声—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氨基二氧化硅吸附技术 | 第22-23页 |
·二氧化硅吸附剂的性质及特点 | 第22-23页 |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2章 臭氧氧化处理结晶紫废水研究 | 第32-48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结晶紫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水中常见阴阳离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臭氧氧化降解结晶紫去除溶液 COD 动力学分析 | 第37-40页 |
·结晶紫降解机理预测 | 第40-46页 |
·臭氧化降解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变化 | 第40页 |
·降解前后红外光谱变化 | 第40-41页 |
·小分子物质气相色谱分析 | 第41-42页 |
·结晶紫可能降解过程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3章 超声-臭氧氧化降解结晶紫废水研究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主要材料与设备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溶液初始 pH 的影响 | 第49-50页 |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超声频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气体流量的影响 | 第52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臭氧/超声/超声-臭氧降解效果对比 | 第53-54页 |
·降解前后溶液可生化性变化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4章 氨基二氧化硅吸附结晶紫响应曲面法优化研究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回归模型分析 | 第60-62页 |
·各因素对结晶紫去除率的交互影响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66-68页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