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行为学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7页 |
| ·仰鼻猴属分类 | 第12-13页 |
| ·川金丝猴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川金丝猴的分类 | 第13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神农架川金丝猴在科学研究上的特殊地位 | 第14-15页 |
|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2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 ·习惯化研究 | 第17页 |
| ·非人灵长类习惯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结构 | 第18-19页 |
| ·非人灵长类动物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提出及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3 研究地区、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30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21-25页 |
| ·神农架保护区 | 第21-22页 |
| ·气候特征、植被类型 | 第22页 |
| ·水文特征、土壤类型 | 第22-23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23-24页 |
| ·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 ·个体识别与命名 | 第26-27页 |
| ·年龄性别组的划分 | 第27页 |
| ·投食情况 | 第27-28页 |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8-30页 |
| ·习惯化研究数据收集 | 第28-29页 |
| ·个体迁移与扩散数据收集 | 第29页 |
| ·社会单元组成变化数据收集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检验 | 第29-30页 |
| 4 神农架川金丝猴习惯化研究 | 第30-38页 |
| ·跟踪习惯化 | 第30-33页 |
| ·接触时间 | 第30页 |
| ·逃跑距离 | 第30-31页 |
| ·行为反应 | 第31-32页 |
| ·个体差异 | 第32-33页 |
| ·投食习惯化 | 第33-34页 |
| ·让猴群识别人工投放食物 | 第33-34页 |
| ·投食习惯化要点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8页 |
| ·川金丝猴习惯化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 ·习惯化注意事项 | 第36页 |
| ·投食习惯化后猴群管理 | 第36-38页 |
| 5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 第38-50页 |
| ·群内个体的迁移 | 第38-44页 |
| ·雌性个体的迁移 | 第38-41页 |
| ·OMU单元雄性后代迁入AMU | 第41页 |
| ·新OMU单元的组建 | 第41-44页 |
| ·原有OMU单元的消失 | 第44页 |
| ·群间个体的迁移 | 第44-46页 |
| ·迁入、迁出 | 第44-45页 |
| ·两个猴群相遇的情形 | 第45-46页 |
| ·游离于投食群边缘的独猴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50页 |
| ·雌雄两性都参与扩散 | 第46-47页 |
| ·OMU的演替 | 第47-48页 |
| ·关于杀婴行为 | 第48-49页 |
| ·AMU的成分与来源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