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黑斑侧褶蛙抗菌肽基因复制后的进化模式与免疫防御策略 | 第10-62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两栖类现状 | 第10-11页 |
| ·两栖类免疫系统 | 第11页 |
| ·抗菌肽概述 | 第11-14页 |
| ·基因复制的普遍存在 | 第14-15页 |
| ·两栖类抗菌肽多样性与基因复制 | 第15-16页 |
| ·两栖类抗菌肽的基因结构 | 第16页 |
| ·两栖类抗菌肽基因的进化模式 | 第16-17页 |
| ·两栖类抗菌肽对其生存和扩散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 ·实验用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20-21页 |
|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第21-22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 ·抗菌肽基因结构的获取 | 第23-27页 |
| ·对所得抗菌肽基因座位数的确定 | 第27-30页 |
| 3 结果 | 第30-49页 |
| ·黑斑侧褶蛙抗菌肽的基因结构 | 第30-37页 |
| ·黑斑蛙抗菌肽基因复制 | 第37-44页 |
| ·两家族抗菌肽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预测 | 第44-48页 |
| ·两家族抗菌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3页 |
| ·黑斑蛙抗菌肽基因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9页 |
| ·黑斑侧褶蛙抗菌肽基因复制的存在 | 第49-50页 |
| ·Temporin基因成熟肽编码区的高度保守机制分析 | 第50-51页 |
| ·Esculentin-1N基因复制后的低程度正选择进化模式 | 第51页 |
| ·两家族抗菌肽的基础性免疫防御策略与适应性免疫防御策略 | 第51-53页 |
| 5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第二章 黑斑侧褶蛙抗菌肽的种内进化模式与基础免疫防御策略 | 第62-88页 |
| 1 绪论 | 第62-65页 |
| ·种群水平上免疫基因的进化模式 | 第62-63页 |
| ·Esculentin-2家族抗菌肽 | 第6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3-6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5-70页 |
| ·实验用仪器设备、试剂与样品 | 第65页 |
| ·Esculentin-2Na基因的获取 | 第65页 |
| ·Esculentin-2Na基因等位基因的分离 | 第65-69页 |
| ·序列分析 | 第69-70页 |
| 3 结果 | 第70-81页 |
| ·单基因座位的确定 | 第70-71页 |
| ·Esculentin-2Na基因编码抗菌肽的特征 | 第71-72页 |
| ·Esculentin-2Na基因的进化模式 | 第72-77页 |
| ·成熟肽编码区的亲缘网络关系 | 第77-78页 |
| ·Esculentin-2Na家族抗菌肽的理化性质与二级结构预测 | 第78-81页 |
| 4 讨论 | 第81-83页 |
| ·Esculentin-2Na抗菌肽地理分布特征与基础性免疫防御策略 | 第81页 |
| ·Esculentin-2Na抗菌肽酸性前肽和成熟肽之间的协调进化模式 | 第81页 |
| ·Esculentin-2Na抗菌肽基因的提高突变率及其原因 | 第81-82页 |
| ·Esculentin-2Na基因的负选择进化模式与基础性免疫防御策略 | 第82-83页 |
| 5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第三章 黑斑侧褶蛙中国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88-129页 |
| 1 绪论 | 第88-93页 |
| ·黑斑侧褶蛙的分类、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 第88页 |
| ·黑斑侧褶蛙生存现状 | 第88-89页 |
| ·黑斑侧褶蛙中国种群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89-9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9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7页 |
| ·实验用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93页 |
| ·研究对象与DNA提取 | 第93页 |
| ·线粒体控制区DNA片段的获取与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 ·核DNA中性基因片段的获取与数据分析 | 第94-97页 |
| 3 结果 | 第97-120页 |
| ·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变异 | 第97页 |
| ·黑斑侧褶蛙线粒体控制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97-102页 |
| ·MtDNA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与中性检验 | 第102-104页 |
| ·黑斑侧褶蛙的系统地理结构 | 第104-107页 |
| ·黑斑蛙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107页 |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107-112页 |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种群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和纬度之间关系 | 第112-113页 |
| ·基于核DNA的遗传变异 | 第113-114页 |
| ·基于核DNA的系统进化关系 | 第114-115页 |
| ·基于核DNA的遗传多样性与中性检验 | 第115-116页 |
| ·基于核DNA的种群动态分析 | 第116-118页 |
| ·基于核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 | 第118页 |
| ·基于核DNA的线性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 4 讨论 | 第120-123页 |
| ·黑斑侧褶蛙两大支系的分化及原因 | 第120-121页 |
| ·大陆支系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21页 |
| ·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 第121-122页 |
| ·黑斑侧褶蛙的种群历史 | 第122页 |
| ·黑斑侧褶蛙种群的衰退和物种保护 | 第122-123页 |
| 5 结论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