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抗菌活性 | 第13-14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毒性研究 | 第14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的临床疗效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页 |
| ·纳米乳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纳米乳的定义 | 第14-15页 |
| ·纳米乳的类型 | 第15-16页 |
|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及形成机理 | 第16-18页 |
| ·纳米乳的稳定性 | 第18-19页 |
| ·纳米乳作为皮肤局部用药载体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小结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 第21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试验 | 第21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透皮性能的研究 | 第21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体外及临床抗真菌活性评价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第22-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配方筛选 | 第25-27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制备 | 第27页 |
|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 第27-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无水乙醇的选择 | 第34页 |
| ·关于表面活性剂 | 第34-35页 |
| ·含量测定 | 第35页 |
| ·Zeta 电位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试验 | 第36-44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9页 |
| ·对家兔皮肤刺激试验 | 第36-37页 |
| ·对豚鼠皮肤过敏试验 | 第37-39页 |
| ·对大鼠经皮急性毒性试验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 ·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透皮性能的研究 | 第44-49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离体皮肤的制备 | 第44页 |
| ·试验分组 | 第44页 |
| ·离体透皮扩散试验 | 第44-45页 |
| ·皮肤中滞留量测定 | 第45页 |
| ·试验结果处理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透皮积累量与透皮速率 | 第45-47页 |
| ·皮肤滞留量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盐酸布替萘芬纳米乳的体外及临床抗真菌活性评价 | 第49-53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试验菌株与实验动物 | 第49页 |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0页 |
| ·体外抑菌试验 | 第49-50页 |
| ·对豚鼠皮肤须癣毛癣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 ·对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