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燃料乙醇国内外产业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产业概况 | 第11-12页 |
| ·国外产业概况 | 第12-13页 |
| ·美国 | 第12页 |
| ·加拿大 | 第12页 |
| ·巴西 | 第12-13页 |
| ·秸秆原料的主要成分及结构 | 第13页 |
| ·生物质预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 ·生物预处理法 | 第14页 |
| ·物理预处理法 | 第14页 |
| ·机械粉碎 | 第14页 |
| ·挤压 | 第14页 |
| ·化学预处理法 | 第14-15页 |
| ·碱处理 | 第14页 |
| ·酸处理 | 第14-15页 |
| ·物理化学预处理法 | 第15-16页 |
| ·亚临界水处理 | 第15页 |
| ·蒸汽爆破处理 | 第15页 |
| ·湿氧化处理 | 第15-16页 |
| ·乙醇发酵技术 | 第16页 |
|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18-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18-25页 |
| ·原料成分分析 | 第18-19页 |
| ·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19-25页 |
| 第三章 预处理前后生物质成分的变化 | 第25-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5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5-32页 |
| ·三种原料不同条件处理残渣的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 ·生物质最优条件处理后残渣的成分分析 | 第27-32页 |
| ·成分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29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不同条件亚临界水预处理后残渣的酶解 | 第32-3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纤维素酶活测定 | 第32页 |
| ·不同条件预处理后所得残渣的低底物浓度全面酶解实验 | 第32页 |
| ·不同原料最优处理条件下所得残渣的高底物浓度酶解实验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三种原料不同处理后残渣的全面酶解 | 第33-35页 |
| ·最优处理条件所得残渣的高底物浓度酶解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最优亚临界水预处理条件所得残渣和处理液的发酵 | 第37-4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柳枝稷同时糖化发酵 | 第37-38页 |
| ·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同时糖化发酵 | 第38页 |
| ·三种生物质最优条件处理液的甲烷发酵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柳枝稷发酵结果 | 第39-40页 |
| ·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发酵结果 | 第40-42页 |
| ·不同原料处理液甲烷发酵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6页 |
|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