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武汉社会救济事业研究(1945-1949年)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6页 |
| 三、相关概念说明、资料来源与正文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战后武汉社会救济的产生 | 第18-23页 |
| 一、战前武汉的社会概况 | 第18-20页 |
| 二、战后武汉的社会概况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政府开展的社会救济事业(上) | 第23-38页 |
| 一、政府社会救济设施概况 | 第23-28页 |
| (一) 战前政府设立的救济设施 | 第23页 |
| (二) 战后政府设立的救济设施 | 第23-28页 |
| 二、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 | 第28-38页 |
| (一) 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的成立 | 第28-31页 |
| (二) 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开展的工作 | 第31-34页 |
| (三) 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的经费来源及运用 | 第34-38页 |
| 第三章 政府开展的社会救济(下) | 第38-53页 |
| 一、汉口市社会救济委员会的成立 | 第38-41页 |
| 二、汉口市社会救济委员会开展的救济活动 | 第41-50页 |
| (一) 贫民救济 | 第41-43页 |
| (二) 儿童救济 | 第43-48页 |
| (三) 劳工救济 | 第48-49页 |
| (四) 难民救济 | 第49页 |
| (五) 其他救济 | 第49-50页 |
| 三、汉口市社会救济委员会救济经费收支分析 | 第50-53页 |
| (一) 救济经费的来源 | 第50-51页 |
| (二) 救济经费的支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民间的社会救济 | 第53-62页 |
| 一、战前民间的社会救济 | 第53-58页 |
| (一) 善堂的社会救济 | 第53-57页 |
| (二) 公馆会所的社会救济 | 第57-58页 |
| 二、战后民间的社会救济 | 第58-62页 |
| (一) 善堂的社会救济 | 第59-60页 |
| (二) 同乡会的社会救济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政府和民间的合作 | 第62-71页 |
| 一、冬令救济 | 第62-67页 |
| (一) 救济程序及对象 | 第62-63页 |
| (二) 救济活动 | 第63-65页 |
| (三) 冬令救济经费的筹措方式 | 第65-67页 |
| 二、施粥厂 | 第67-71页 |
| (一) 战后施粥厂的概况 | 第67页 |
| (二) 1948年春季施粥厂 | 第67-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