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受贿罪惩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 受贿罪的界定及古代受贿罪名称 | 第7-8页 |
二、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唐之前惩治受贿罪的历史考察 | 第14-18页 |
一、 先秦时期 | 第14-15页 |
二、 秦汉时期 | 第15-16页 |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6页 |
四、 隋朝时期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唐代惩治受贿罪的立法规定 | 第18-29页 |
第一节 唐代对历代惩贿立法的继承与发展 | 第18-19页 |
一、 首创“六赃” | 第18页 |
二、 惩贿体系完整 | 第18-19页 |
三、 量刑更加明确具体 | 第19页 |
第二节 唐律对受贿行为的区分及其处罚 | 第19-29页 |
一、 受财枉法与不枉法 | 第19-21页 |
二、 受所监临财物 | 第21-24页 |
三、 坐赃致罪 | 第24页 |
四、 受人财为请求 | 第24-25页 |
五、 事后受财 | 第25页 |
六、 其他受贿行为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唐代对受贿罪的惩治方式及处罚原则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唐代惩罚受贿罪的方式 | 第29-31页 |
一、 刑事处罚 | 第29页 |
二、 行政处罚 | 第29-30页 |
三、 民事处罚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唐代对受贿罪的处罚原则 | 第31-34页 |
一、 区分监临主守与非监临主守 | 第31页 |
二、 区分枉法与不枉法 | 第31-32页 |
三、 犯赃连坐 | 第32-33页 |
四、 平赃原则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唐代惩贿法律的司法实施及其影响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惩贿及影响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惩贿及影响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对唐代惩治受贿犯罪的评析 | 第40-50页 |
第一节 唐代惩治受贿立法的时代进步性 | 第40-44页 |
一、 立法严密、定罪明确 | 第40-42页 |
二、 定罪量刑科学 | 第42页 |
三、 处罚严厉 | 第42-44页 |
四、 严格追赃 | 第44页 |
第二节 唐代惩治受贿罪的局限性 | 第44-46页 |
一、 皇权干扰了惩贿法律的有效运行 | 第44-45页 |
二、 以礼入法的原则与法治之间的冲突 | 第45页 |
三、 唐代法律立法方面的矛盾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唐代惩治受贿罪的立法借鉴 | 第46-50页 |
一、 完善立法 | 第46页 |
二、 严格执法 | 第46-47页 |
三、 拓展受贿罪的贿赂范围 | 第47-48页 |
四、 降低受贿罪的立案标准 | 第48页 |
五、 更改受贿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