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名股东股东资格的认定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隐名股东概述 | 第9-13页 |
一、 隐名股东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9-10页 |
二、 隐名股东的成因及典型分类 | 第10-13页 |
(一) 隐名股东形成的原因 | 第10-11页 |
(二) 隐名股东的分类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理论学说及基本原则 | 第13-19页 |
一、 我国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理论学说 | 第13-16页 |
(一) 实质说 | 第13-14页 |
(二) 形式说 | 第14页 |
(三) 折衷说 | 第14-16页 |
二、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基本原则 | 第16-19页 |
(一) 利益平衡原则 | 第16-17页 |
(二) 维护公司社团稳定性原则 | 第17页 |
(三) 私法自治原则 | 第17-18页 |
(四) 禁止规避法律原则 | 第18页 |
(五) 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原则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关于隐名股东的中外立法分析 | 第19-27页 |
一、 国外关于隐名股东的立法规定 | 第19-21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19-20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20-21页 |
二、 我国关于隐名股东的立法现状 | 第21-27页 |
(一) 《公司法》的规定 | 第21-22页 |
(二) 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意见 | 第22-23页 |
(三) 《公司法解释三》关于隐名股东的规定及分析 | 第23-25页 |
(四) 《公司法解释三》存在的不足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隐名股东股东资格认定的多元思考 | 第27-34页 |
一、 对《公司法解释三》的补充性建议 | 第27-29页 |
(一) 增加隐名股东实际行使股东权利时的规定 | 第27页 |
(二) 规范隐名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权的行为 | 第27-28页 |
(三) 规定隐名股东对出资瑕疵承担连带责任 | 第28-29页 |
二、 隐名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 | 第29-31页 |
(一)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 | 第29页 |
(二) 隐名股东与公司及其他股东 | 第29-31页 |
(三) 隐名股东与善意第三人 | 第31页 |
三、 隐名股东防范风险的一些对策 | 第31-34页 |
(一) 审慎选择显名股东 | 第32页 |
(二) 签订严谨完善的隐名投资协议 | 第32页 |
(三) 实际参与公司管理 | 第32页 |
(四) 股权质押担保 | 第32-33页 |
(五) 排除显名股东的财产权 | 第33页 |
(六) 约定严厉违约责任 | 第33页 |
(七) 增强证据意识,保全相关证据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