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11页 |
三、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与社会经济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农牧文化的交替与环境变迁 | 第16-20页 |
一、历史时期东部内蒙古农牧文化演替的考古记录 | 第16-18页 |
二、近千年东部内蒙古的土地开发与农耕发展 | 第18-19页 |
三、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发展的自然基础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清前中期的东部内蒙古农耕 | 第20-25页 |
一、清初东部内蒙古垦殖的出现 | 第20-23页 |
二、清中期垦殖的受禁 | 第23-24页 |
三、清中晚期的“请旨招垦”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清前中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放垦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清后期东部内蒙古的土地放垦与农耕发展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东部内蒙古的放垦 | 第28-32页 |
一、“新政”时期哲里木盟的放垦 | 第28-30页 |
二、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的放垦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清后期东部内蒙古的建置及其指示意义 | 第32-36页 |
一、哲里木盟的建置 | 第32-33页 |
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建置 | 第33-36页 |
第三节 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北界的变化 | 第36-40页 |
一、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发展的微观特征 | 第36-37页 |
二、清代东部内蒙古农耕北界变迁的宏观过程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土地开垦与农耕发展 | 第40-57页 |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府的对蒙政策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农牧格局 | 第42-50页 |
一、清代哲里木盟土地面积及其开垦实际 | 第43-45页 |
二、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农牧格局 | 第45-50页 |
第三节 北洋军阀时期的屯垦与私垦 | 第50-57页 |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屯垦 | 第50-54页 |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私垦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 | 第57-83页 |
第一节 “满洲国”政府的蒙地政策 | 第57-69页 |
一、“旗地保全令” | 第58-59页 |
二、“蒙地整理案” | 第59-60页 |
三、“开放蒙地奉上” | 第60-61页 |
四、“锦热蒙地奉上” | 第61-66页 |
五、“蒙地管理纲要”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屯垦区蒙旗的实态 | 第69-73页 |
一、镇国公旗之垦务 | 第69-71页 |
二、扎萨克图旗之垦务 | 第71-72页 |
三、扎赉特旗之垦务 | 第72-73页 |
第三节 “蒙地管理纲要”的实施与蒙旗垦务 | 第73-80页 |
一、“纲要”实施前后的东科中旗 | 第73-75页 |
二、“蒙地委员会”的成立及其运行 | 第75-77页 |
三、科左中旗的垦务 | 第77-79页 |
四、“纲要”实施前后的西科前旗垦务 | 第79-80页 |
第四节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农耕特征 | 第80-83页 |
第五章 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队伍的发展 | 第83-101页 |
第一节 清前中期东部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 | 第83-85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东部内蒙古的人口格局 | 第85-89页 |
一、清末民初哲里木盟人口总况 | 第85-86页 |
二、民国初期东部内蒙古的人口格局 | 第86-89页 |
第三节 “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人口变化 | 第89-95页 |
一、“满洲国”时期的移入民类别及其去向 | 第89-91页 |
二、“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总人口变化 | 第91-92页 |
三、“满洲国”时期东部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 | 第92-95页 |
第四节 近代东部内蒙古农耕队伍的发展 | 第95-99页 |
一、流民的涌入 | 第95-96页 |
二、沿“边墙”牧民的迁移 | 第96-97页 |
三、当地牧民向农民的转化 | 第97-99页 |
第五节 近代东部内蒙古人口变化特征 | 第99-101页 |
一、空间分布变化 | 第99页 |
二、人口变化时间序列特征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引用文献目录 | 第103-124页 |
后记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