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在人”人性假设的激励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人性假设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对激励因素的研究 | 第14-16页 |
·对激励体系的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关于人性假设与激励的理论考察与分析 | 第20-28页 |
·人性假设的发展 | 第20-21页 |
·“经济人”假设 | 第20页 |
·“社会人”假设 | 第20页 |
·“自我实现人”假设 | 第20-21页 |
·“复杂人”假设 | 第21页 |
·激励理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与人性相关的激励理论 | 第22-24页 |
·不同人性假设影响下的激励机制 | 第24-26页 |
·“经济人”假设下的物质激励模式 | 第24页 |
·“社会人”假设下的精神激励模式 | 第24-25页 |
·“自我实现人”假设下的工作激励模式 | 第25页 |
·“复杂人”假设下的差异化激励模式 | 第25-26页 |
·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要求 | 第26-28页 |
·以创新理念为中心 | 第26页 |
·以企业员工为主体 | 第26页 |
·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 第26-28页 |
3 “自在人”假设及其 S 理论审视 | 第28-38页 |
·“自在人”假设:S 管理观的理论假说 | 第28-31页 |
·东西方文化下“自在人”的人性启示 | 第28-30页 |
·“自在人”假设提出背景 | 第30页 |
·“自在人”假设的重新定义 | 第30-31页 |
·“自在人”假设及 S 理论要义 | 第31-35页 |
·“自在人”角度下马斯洛需求理论升华 | 第31-33页 |
·“自在人”假设下 S 理论要义 | 第33-35页 |
·S 理论原理对员工激励的启示 | 第35-38页 |
·禅商境界的管理理念 | 第35-36页 |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36页 |
·注重文化的企业氛围 | 第36-38页 |
4 基于 S 理论的激励理论研究 | 第38-47页 |
·S 激励理论的构建前提 | 第38-40页 |
·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 第38-39页 |
·S 理论的管理预期 | 第39-40页 |
·S 激励理论的提出 | 第40-43页 |
·激励中存在的误区 | 第40-41页 |
·S 激励理论的提出与界定 | 第41-42页 |
·S 激励理论的解读 | 第42-43页 |
·自在契约的建立 | 第43-47页 |
·从劳动契约到精神契约 | 第43-44页 |
·企业价值观引导 | 第44-45页 |
·自在契约的构建 | 第45-47页 |
5 S 激励模型实证研究 | 第47-58页 |
·研究变量与定义 | 第47-48页 |
·问卷调查 | 第48-49页 |
·调查对象 | 第48页 |
·问卷编制 | 第48-49页 |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49-56页 |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9-50页 |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50-54页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54页 |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 | 第56-58页 |
6 S 激励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第58-67页 |
·S 激励理论的五维模型 | 第58-61页 |
·S 激励模型五维因素 | 第58-60页 |
·S 激励模型的三组激励方式 | 第60-61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 第61-63页 |
·S 激励模型的应用原则 | 第61-62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的基本要求 | 第62-63页 |
·S 激励模型的应用流程 | 第63-65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成型阶段 | 第64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作用阶段 | 第64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反馈阶段 | 第64-65页 |
·S 激励模型应用的对策建议 | 第65-67页 |
·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 第65页 |
·立足员工以人为本 | 第65-66页 |
·信任员工参与决策 | 第66页 |
·合则共赢知足常乐 | 第66-67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页 |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员工自在感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