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研究目的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2页
     ·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于个体的意义第10-11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于社会的意义第11页
     ·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于集体的意义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18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文献研究法第18-19页
     ·问卷调查法第19页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9-22页
第二章 理论依据第22-32页
   ·概念界定第22-26页
     ·积极心理品质第22-23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第23-26页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基础第26-32页
     ·积极情绪体验第26-27页
     ·自我决定理论第27-28页
     ·积极人格理论第28-29页
     ·社会支持理论第29-32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调查第32-44页
   ·调查目的第32页
   ·问卷设计第32-33页
   ·调查对象第33页
   ·调查程序第33-34页
   ·调查结果第34-44页
     ·被调查大学生的人口学信息第34页
     ·大学生在各维度下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状况第34-44页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现状的讨论与分析第44-52页
   ·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第44-47页
     ·理工科学生的创造力品质优于文科学生第45-46页
     ·男生的创造力品质较之女生优势明显第46页
     ·在男大学生中,理工科学生表现优于文科学生第46-47页
   ·独生子女的情感品质优于非独生子女第47-48页
     ·独生子女家庭与教育环境条件较优越第47页
     ·父母培养方式方面的差异第47-48页
   ·男生的“勇敢坚持”“领导能力”品质优于女生第48-50页
     ·男生“勇敢坚持”品质优于女生的原因分析第48-49页
     ·“领导力”品质产生明显性别差异的原因第49-50页
   ·大学生节制品质中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第50-52页
     ·社会大环境第50页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第50-51页
     ·传统的教育模式第51-52页
第五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第52-62页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第52-56页
     ·正确认知自我是发展自我良好品质的基础第52-53页
     ·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合理调节情绪第53-55页
     ·培养自我积极适应的能力,应对压力和挑战第55-56页
   ·外部环境的支持与配合第56-58页
     ·社会支持的积极参与第56-57页
     ·来自家庭与朋友的支持第57-58页
   ·发挥学校的积极疏导作用第58-62页
     ·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第58-59页
     ·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氛围第59-60页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模式,健全机制第60-62页
第六章 总结第62-64页
致谢第64-66页
注释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客的审美价值及其青年审美教育
下一篇:泛在学习下学习内容自适应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