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5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超高层建筑施工仿真模拟材料时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变形与内力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大型塔吊现场运行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开展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施工模拟关键问题介绍及简单算例分析 | 第22-39页 |
·引言 | 第22页 |
·施工仿真分析关键问题简要介绍 | 第22-29页 |
·施工时变力学问题概述 | 第23-25页 |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介绍 | 第25-28页 |
·施工找平原理介绍 | 第28-29页 |
·分析软件及操作流程介绍 | 第29-30页 |
·软件及有限单元法介绍 | 第29页 |
·Midas/Gen 软件施工模拟分析操作流程介绍 | 第29-30页 |
·简单框筒结构施工模拟分析 | 第30-37页 |
·模型概况 | 第31页 |
·简单模型建立与施工阶段定义 | 第31-33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模拟计算 | 第39-71页 |
·引言 | 第39页 |
·广州市珠江新城 B2-10 项目工程概况 | 第39-44页 |
·分析模型建立与材料定义 | 第44-52页 |
·分析模型建立 | 第44页 |
·材料定义 | 第44-45页 |
·模型荷载定义 | 第45-46页 |
·施工方案选取的分析 | 第46-52页 |
·B2-10 项目核心筒超前施工层数方案确立 | 第52-59页 |
·四种施工方案下结构变形结果比较分析 | 第52-57页 |
·施工方案其他影响因素考虑 | 第57-59页 |
·整体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结果 | 第59-68页 |
·结构变形变化规律 | 第59-66页 |
·结构内力变化规律 | 第66-68页 |
·结构竖向变形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施工模拟主要效应影响和伸臂桁架施工内力分析 | 第71-89页 |
·引言 | 第71页 |
·施工全过程模拟与传统设计结构变形响应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外框架、核心筒两种计算方法下竖向变形对比 | 第72-73页 |
·外框架与核心筒竖向变形差两种计算方法下对比 | 第73-74页 |
·施工找平措施影响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外框架、核心筒有无采取施工找平措施下竖向变形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外框架与核心筒竖向变形差考虑施工找平对比分析 | 第76页 |
·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影响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外框架、核心筒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与否竖向变形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结构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与否外框架与核心筒竖向变形差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伸臂桁架安装时序与相互影响分析 | 第79-87页 |
·伸臂桁架安装时间探讨 | 第79-85页 |
·伸臂桁架间相互影响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M900D 塔吊运行监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 第89-101页 |
·引言 | 第89-90页 |
·M900D 塔吊运行监测试验 | 第90-96页 |
·试验概况 | 第90-91页 |
·工况设定 | 第91-9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M900D 塔吊运行有限元分析研究 | 第96-100页 |
·分析模型建立 | 第96-97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M900D 塔吊对核心筒内力影响的研究 | 第101-111页 |
·引言 | 第101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与荷载取值 | 第101-105页 |
·M900D 塔吊和支撑架布置 | 第101-102页 |
·塔吊运行荷载取值与工况设置 | 第102-105页 |
·分析模型建立 | 第10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10页 |
·核心筒墙体内力计算结果 | 第106-108页 |
·核心筒墙体变形计算结果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一、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件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