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组合荷载下桩基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组合荷载下桩基内力位移理论求解方法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组合荷载下桩基承载力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不同类型荷载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基桩的工作性状 | 第17-27页 |
| ·竖向荷载下基桩的工作性状 | 第17-21页 |
| ·荷载传递理论分析 | 第17-19页 |
| ·单桩竖向受压的极限状态 | 第19-21页 |
| ·水平荷载下基桩的工作性状 | 第21-26页 |
| ·承载特性及破坏性状 | 第21-23页 |
| ·受力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 ·承载特性及破坏性状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数值计算模型 | 第27-41页 |
| ·FLAC~(3D) 软件概述 | 第27-28页 |
| ·FLAC~(3D) 求解方法特征 | 第27页 |
| ·实体离散化和初始、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 ·主要计算步骤 | 第28页 |
| ·Moh r-Coulomb本构模型 | 第28-31页 |
| ·增量弹性法则 | 第28-29页 |
|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 | 第29-31页 |
| ·FLAC~(3D) 接触面本构模型的修正 | 第31-35页 |
| ·FLAC~(3D) 内置接触面本构模型 | 第31-33页 |
| ·双曲线本构模型 | 第33-34页 |
| ·修正接触面本构模型 | 第34-35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 ·假设条件 | 第35页 |
|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 ·桩与土接触条件 | 第36页 |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36页 |
| ·数值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6-39页 |
| ·加载方式及计算工况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下桩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 第41-63页 |
| ·桩在竖向受压荷载下的模拟结果 | 第41-45页 |
| ·荷载- 位移曲线特征及承载力分析 | 第41-42页 |
| ·单桩轴力和侧摩阻力分布 | 第42-43页 |
| ·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曲线分析 | 第43-44页 |
| ·土中竖向应力分布 | 第44-45页 |
| ·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模拟结果 | 第45-50页 |
| ·荷载- 位移曲线特征及承载力分析 | 第45-46页 |
| ·桩身侧向位移和桩身弯矩 | 第46-47页 |
| ·土中水平应力分布 | 第47-48页 |
| ·桩侧土压力分布 | 第48-49页 |
| ·桩周土水平土反力与桩身挠度变形曲线(P -y 曲线) | 第49-50页 |
| ·桩在45°倾斜荷载下的模拟结果 | 第50-53页 |
| ·荷载- 位移曲线特征 | 第51-52页 |
| ·桩身弯矩 | 第52页 |
| ·土中应力分布 | 第52-53页 |
| ·荷载倾角对桩基承载性状的影响研究 | 第53-61页 |
| ·荷载倾角对桩身侧移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 ·荷载倾角对桩身弯矩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 ·荷载倾角对土中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 ·荷载倾角对桩侧土压力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 ·荷载倾角对桩端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 ·荷载倾角对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的影响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V-H 荷载空间中桩基桩基破坏包络线特性数值分析 | 第63-73页 |
| ·极限承载力取值 | 第63-64页 |
| ·桩基破坏包络线特性 | 第64-67页 |
| ·与前人研究成果比较 | 第67-70页 |
| ·加载路径对水平与竖向组合荷载下桩基破坏包络线的影响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 ·主要成果总结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