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瓜类论文--黄瓜论文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抗蔓枯病的资源鉴定、遗传分析及主效QTLs定位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縮略词表第14-16页
引言第16-19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9-41页
 第一章 瓜类蔓枯病菌研究进展第20-30页
  摘要第20页
  ABSTRACT第20-21页
  1 病原菌的命名第21-22页
  2 蔓枯病菌形态学及分子学分类研究第22-25页
   ·蔓枯病菌的形态学分类研究第22-23页
   ·蔓枯病菌分子学分类鉴定第23-25页
  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25-26页
  4 蔓枯病菌的发病症状及侵染方式第26-28页
   ·蔓枯病菌的发病症状第26-27页
   ·蔓枯病的侵染方式第27-28页
  5 蔓枯病菌的侵染循环及发病环境第28-29页
   ·蔓枯病菌的侵染循环第28页
   ·蔓枯病的发病环境第28-29页
  6 蔓枯病的综合防治第29-30页
 第二章 葫芦科瓜类作物蔓枯病抗病研究进展第30-41页
  摘要第30页
  ABSTRACT第30-32页
  1 蔓枯病抗病特异性及抗病资源研究第32-36页
   ·蔓枯病抗病特异性第32-33页
   ·蔓枯病抗病资源研究第33-36页
  2 抗病生理研究第36-37页
  3 抗病遗传研究第37-38页
  4 分子标记研究第38-39页
  5 远缘杂交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第39-40页
  6 展望第40-41页
下篇 研究报告第41-101页
 第三章 蔓枯病原真菌及共侵染真菌的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学鉴定第42-60页
  第一节 蔓枯病原真菌及共侵染真菌的分类鉴定第42-56页
   摘要第42页
   ABSTRACT第42-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试验材料第44页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第44页
   ·病原菌的抗性鉴定第44-45页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第45-46页
   ·病原菌的分子学鉴定第46-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鉴定第47-49页
   ·病原菌的致病性鉴定第49-50页
   ·病原菌的分子学鉴定第50-55页
   3 讨论第55-56页
  第二节 蔓枯病及共侵染真菌的分子标记鉴定第56-60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56-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7页
   ·试验材料第57页
   ·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第57页
   ·真菌菌丝的制备及DNA提取第57页
   ·特异引物设计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ITS-PCR标记的开发第57-58页
   ·病原菌的分子诊断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第四章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蔓枯病抗性鉴定研究第60-70页
  摘要第60页
  ABSTRACT第60-6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1-63页
   ·试验材料第61-62页
   ·接种鉴定第62-63页
   ·相关分析第63页
   ·植株性状调查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抗病性鉴定第63-65页
   ·抗病相关分析第65-67页
   ·植株性状第67-69页
  3 讨论第69-70页
 第五章 种间渐渗系蔓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及遗传研究第70-84页
  第一节 种间渐渗系蔓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第70-78页
   摘要第70页
   ABSTRACT第70-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试验材料第72页
   ·田间试验第72-73页
   ·接种及病级评价第73页
   ·数据统计第73页
   2 结果和分析第73-76页
   ·种间渐渗系蔓枯病抗性和遗传力分析第73页
   ·种间渐渗系蔓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第73-76页
   3 讨论第76-78页
   ·蔓枯病抗性评价第76页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第76-77页
   ·育种应用第77-78页
  第二节 种间渐渗系蔓枯病抗性的遗传分析第78-80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78-7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9-80页
   ·实验材料第79页
   ·病原孢子的制备及接种第79页
   ·表型数据统计第79页
   ·数据分析第79-80页
  2 结果和分析第80-83页
   ·遗传群体的的构建第80页
   ·群体的遗传力分析第80-82页
   ·群体病级分布分析第82-83页
  3 讨论第83-84页
 第六章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蔓枯病抗性主效QTLs定位研究第84-97页
  第一节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抗蔓枯病QTLs的初步分析第84-88页
   摘要第84页
   ABSTRACT第84-8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5页
   ·作图群体第85页
   ·蔓枯病抗性鉴定第85页
   2 结果和分析第85-86页
   ·抗蔓枯病渐渗系渐渗片段分布分析第85页
   ·渐渗析蔓枯病抗性QTLs分析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8页
  第二节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抗蔓枯病主效QTLs的定位分析第88-97页
   摘要第88页
   ABSTRACT第88-8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9-91页
   ·作图群体及蔓枯病抗性评价第89页
   ·DNA提取第89-90页
   ·SSR分析第90-91页
   ·引物筛选与F_2群体标记基因型检测第91页
   ·数据统计第91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第91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1-96页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91-96页
   ·蔓枯病QTLs的定位第96页
   3 讨论第96-97页
 第七章 黄瓜-酸黄瓜渐渗系蔓枯病抗性候选基因功能预测第97-101页
  摘要第97页
  ABSTRACT第97-9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8页
   ·显著性标记第98页
   ·蔓枯病抗性基因物理作图及候选基因功能预测第98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8-100页
   ·蔓枯病抗性基因的物理位置第98-99页
   ·蔓枯病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第99-100页
  3 讨论第100-101页
全文结论第101-102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102-103页
工作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5页
附录第115-118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棉业研究
下一篇: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果皮发育特性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