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铜绿假单胞菌中Ⅲ型分泌系统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5页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第15-17页
   ·Ⅲ型分泌系统第17-26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Ⅲ型分泌系统组成第17-20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Ⅲ型分泌系统调控网络第20-24页
     ·Ⅲ型分泌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急性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第24-26页
     ·针对Ⅲ型分泌系统的治疗策略第26页
   ·双组分系统第26-32页
     ·双组分系统的组成和类型第27-28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双组分系统第28-29页
     ·Gac/Rsm系统与Ⅲ型分泌系统的关系第29-32页
   ·ATP结合盒系统第32-3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5-65页
   ·实验材料第35-43页
     ·菌株、质粒及引物第35-41页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41-42页
     ·实验试剂第42页
     ·实验仪器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65页
     ·碱裂解和SDS法制备质粒第43-44页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第44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4-45页
     ·铜绿假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5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第45页
     ·酶切和连接第45-46页
     ·电转化第46页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第46-49页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第49页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筛选第49-50页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第50-51页
     ·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第51-52页
     ·互补实验第52-53页
     ·基因过表达实验第53页
     ·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第53-56页
     ·蛋白表达和纯化第56-57页
     ·SDS-PAGE检测蛋白第57页
     ·RNA体外转录实验第57-58页
     ·核酸与蛋白结合实验第58页
     ·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检测第58-59页
     ·细菌运动能力检测第59页
     ·生物被膜检测第59-60页
     ·刚果红实验第60页
     ·绿脓菌素检测第60页
     ·细胞毒性检测第60-61页
     ·ATP酶活性检测第61-62页
     ·细菌双杂交实验(Bacterial two-hybrid assay)第62-63页
     ·胰蛋白酶限制性酶切蛋白实验第63-6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65-98页
   ·Ⅲ型分泌系统表达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第65-69页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第65页
     ·转座突变体库的筛选第65-66页
     ·突变体插入位点的确定第66-69页
   ·PA4595基因功能的研究第69-83页
     ·PA4595影响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的转录第69-71页
     ·PA4595影响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分泌第71-72页
     ·PA4595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的丛动能力以及绿脓菌素的产生第72-73页
     ·PA4595与有机磷酸的转运无关第73-75页
     ·PA4595定点突变分析第75-77页
     ·PA4595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77-78页
     ·PA4595蛋白具有ATP酶活性第78-79页
     ·ATP可诱导PA4595蛋白构象转变第79-80页
     ·PA4595蛋白可与DNA或RNA直接结合第80-83页
   ·PA1611基因功能的研究第83-98页
     ·鉴定一株exoS表达降低的转座突变体第83-84页
     ·过表达PA1611可抑制Ⅲ型分泌系统及细菌的运动能力并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第84-88页
     ·PA1611不通过HptB/PA3346/PA3347信号途径发挥作用第88-90页
     ·PA1611通过Gac/Rsm调控途径发挥作用第90-92页
     ·保守的磷酸化残基对PA1611的功能并不重要第92-93页
     ·PA1611与RetS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第93-95页
     ·过表达PA1611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细胞毒性的丧失第95-96页
     ·PA1775基因的突变可激活PA1611的表达第96-98页
第四章 讨论第98-104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Ⅲ型分泌系统表达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第98页
   ·PA4595基因与Ⅲ型分泌系统及其他毒性因子表达的关系第98-100页
   ·PA1611基因与Ⅲ型分泌系统及铜绿假单胞菌急慢性感染转换的关系第100-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简介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糖蛋白质组及其糖链结构研究
下一篇:上扬子地区深部结构与浅部构造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