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南方干栏及其变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研究的选题第11-15页
     ·相关研究概述第11-15页
     ·课题的提出第15页
   ·研究目标、对象及范围第15-18页
     ·研究目标第15-16页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6页
     ·干栏概述以及干栏的定义第16-18页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18-19页
     ·研究的意义第18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文章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干栏概念的变迁第21-50页
   ·古代南方民族民居的文献第21-27页
     ·相关古代文献第21-25页
     ·古代南方民族的居住方式和住宅名称第25页
     ·南方民族相关古代文献的特点和局限第25-27页
   ·巢居、树居、栅居、楼居、水居与干栏第27-38页
     ·巢居第27-30页
     ·有巢氏构木为的“巢”第30-33页
     ·树居第33-34页
     ·栅居第34-36页
     ·楼居和平居第36-37页
     ·水居第37-38页
   ·古代文献中干栏的称谓第38-43页
     ·文献中的干栏第38-40页
     ·符合干栏特征的建筑第40页
     ·马郎房和麻栏第40-41页
     ·干栏概念的变迁第41-43页
   ·古代文献中干栏的特征第43-45页
     ·使用干栏民族与分布第43页
     ·干栏的构造第43-44页
     ·室内陈设以及功能布局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页
 附表第45-50页
第三章 干栏式建筑遗址所反映的特征第50-94页
   ·各地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址第50-73页
     ·长江下游第50-63页
     ·长江中游及四川第63-68页
     ·珠江中下游第68-71页
     ·其他地区第71-73页
   ·干栏式建筑遗址特征第73-76页
     ·功能类型第73-74页
     ·平面特征第74-75页
     ·环境类型与干栏式建筑第75-76页
   ·遗址所反映的建筑技术第76-82页
     ·榫卯技术与干栏式建筑第76-79页
     ·两种基本的桩技术:打入桩(柱)和挖坑栽桩(柱)第79-82页
   ·稻作文化与干栏式建筑第82-85页
   ·长江三角洲的干栏式建筑的衰落第85-93页
     ·史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第86-87页
     ·先秦长江三角洲建筑的发展第87-89页
     ·环境与干栏式建筑的衰退第89-90页
     ·干栏式建筑衰退原因的探讨第90-92页
     ·衰退之后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四章 干栏式建筑图像所反映的特征第94-123页
   ·图像反映的原始干栏式建筑第94-102页
     ·屋顶·墙壁一体式结构第94-100页
     ·屋顶和墙体分离第100-101页
     ·树屋第101-102页
   ·图像反映的汉文化干栏式建筑第102-105页
     ·古代文字所反映的干栏式建筑第102-103页
     ·汉人的干栏式建筑第103-105页
   ·走向成熟的干栏式建筑第105-122页
     ·铜鼓上的干栏式建筑第105-110页
     ·铜屋所反映的云南干栏式建筑第110-118页
     ·传承与延续第118-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五章 岭南干栏的变迁第123-170页
   ·汉武帝统一前的岭南建筑第123-124页
   ·岭南汉代墓葬反映的居住形式第124-139页
     ·双层墓葬反映的居住形式第124-127页
     ·岭南汉代陶屋第127-135页
     ·陶屋所反映的岭南民居的变迁第135-139页
   ·汉代之后干栏的衰落第139-143页
     ·僚、壮干栏第139-141页
     ·疍民的栅和寮第141-143页
   ·汉文化影响下的壮族干栏第143-162页
     ·壮族干栏村落第143-150页
     ·壮族干栏空间第150-158页
     ·壮族干栏的梁架第158-162页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附表第163-170页
第六章 巴蜀地区干栏的变迁第170-201页
   ·先秦遗址中的干栏第170-174页
     ·蜀地的干栏与城墙第170-173页
     ·巴地的建筑遗址和干栏第173-174页
   ·战国到汉代图像和模型中的干栏和非干栏第174-193页
     ·楼阁与干栏第174-178页
     ·干栏式的仓第178页
     ·画像与明器中的仓第178-191页
     ·巴蜀汉代干栏式民居画像的讨论第191-193页
   ·三国到明清文献中的干栏第193-198页
     ·文献中的巴蜀楼居第193-196页
     ·汉人的楼居和僚人的干栏第196-197页
     ·僚人的干栏第197-198页
 本章小结第198页
 附表第198-201页
第七章 苗、侗干栏的特征与变迁第201-232页
   ·历史上的苗人楼居第201-211页
     ·文献中苗人的楼居和地居第201-203页
     ·苗人图册中的楼居第203-209页
     ·使用楼居的苗人第209-211页
   ·侗族的楼居与地居第211-216页
     ·侗族地面式民居第211-213页
     ·侗族干栏第213-216页
   ·苗族楼居与地居第216-224页
     ·苗族地面式民居第216-221页
     ·苗族干栏第221-224页
   ·有关苗、侗干栏的讨论第224-230页
     ·侗族干栏变迁的探讨第224-228页
     ·苗族干栏形成的探讨第228-230页
 本章小结第230-232页
结论第232-23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4-2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39-240页
致谢第240-241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级配颗粒堆积体密度估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规模无约束数据的书写者自适应的中文手写识别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