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的互文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 《海边的卡夫卡》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1页 |
三、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及论文构成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体系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互文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渊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和蝉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主要互文性手法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戏仿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暗指 | 第19-23页 |
一、 各个人物形象的暗指 | 第19-20页 |
二、 各个意象的暗指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互文性特色 | 第23-47页 |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互文性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叙事艺术的互文性 | 第25-29页 |
一、 二元叙事结构 | 第26-27页 |
二、 寻找模式 | 第27-29页 |
三、 卡夫卡式的荒诞和悖谬 | 第29页 |
第三节 文本间的互文性 | 第29-47页 |
一、 中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对峙 | 第30-35页 |
1、《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神话的互文性 | 第31-32页 |
2、《海边的卡夫卡》与《源氏物语》的互文性 | 第32-34页 |
3、俄狄浦斯情结与物哀文学 | 第34-35页 |
二、 青少年思想与行动的对话 | 第35-41页 |
1、《海边的卡夫卡》与《三四郎》的互文性 | 第36-38页 |
2、《海边的卡夫卡》与《矿工》的互文性 | 第38-40页 |
3、青少年的自我责任 | 第40-41页 |
三、 历史与记忆的对话 | 第41-47页 |
1、《海边的卡夫卡》与《在流放地》的互文性 | 第42-43页 |
2、艾希曼:平庸的恶 | 第43-45页 |
3、“鸡蛋”与“墙”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互文性对《海边的卡夫卡》的解构与建构 | 第47-54页 |
第一节 解构意义 | 第47-51页 |
一、 暴力≠犯罪、武器≠战争 | 第47-49页 |
二、 此界与彼界的言语重组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建构意义 | 第51-54页 |
一、 互文性与审美救赎 | 第51-52页 |
二、 一千个读者与一千个哈姆雷特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