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价值 | 第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基本研究思路 | 第20页 |
·搜集资料和分析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中医养生传播的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 | 第22-27页 |
·中医养生传播的科学意义 | 第22-25页 |
·中医养生传播的科学意义 | 第22-23页 |
·中医养生传播与健康传播学理论构建 | 第23-25页 |
·中医养生传播的社会价值 | 第25-27页 |
·满足社会大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促进大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 第25页 |
·振兴中医药学,扩大中医文化的影响力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 第27-32页 |
·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 第27页 |
·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环境 | 第27-32页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27-29页 |
·政治文化环境 | 第29-30页 |
·媒介技术环境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研究——以《养生堂》栏目为例 | 第32-47页 |
·《养生堂》栏目概况 | 第32-33页 |
·《养生堂》栏目的传播主体分析 | 第33-35页 |
·节目创作团队为节目质量把关 | 第33-34页 |
·权威专家团队,保证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第34-35页 |
·《养生堂》栏目的传播内容分析 | 第35-41页 |
·健康信息的科学性 | 第36-37页 |
·健康信息的实用性 | 第37-40页 |
·健康信息的文化性 | 第40-41页 |
·《养生堂》栏目的传播方式研究 | 第41-45页 |
·简单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 | 第41-43页 |
·节目主持人专业而独特的主持风格 | 第43-44页 |
·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受众反馈 | 第44-45页 |
·《养生堂》栏目的传播渠道研究 | 第45-47页 |
·节目播出时段与播出平台调整 | 第45页 |
·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 第45-47页 |
第5章 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对《养生堂》栏目的实证调查分析 | 第47-59页 |
·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47-54页 |
·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受访者健康状况 | 第49页 |
·民众对中医健康信息的需求和认知情况 | 第49-52页 |
·民众接收中医健康信息的渠道调查 | 第52-54页 |
·《养生堂》栏目的传播效果分析 | 第54-57页 |
·受众对《养生堂》栏目的接触和认知、理解程度 | 第54-55页 |
·受众对《养生堂》栏目的收看态度和信任程度 | 第55-57页 |
·受众收看《养生堂》栏目的行为反馈 | 第57页 |
·调查结论 | 第57-59页 |
·《养生堂》栏目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效果 | 第57-58页 |
·受众收看《养生堂》栏目的阻碍因素 | 第58-59页 |
第6章 中医养生电视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 第59-65页 |
·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1页 |
·在传播主体上,缺乏专业的健康传播人才 | 第59页 |
·在传播内容上,节目质量良莠不齐,节目内容缺乏科学性 | 第59-60页 |
·在传播形式上,表现形式单一且枯燥乏味 | 第60页 |
·在传播渠道上,节目的播出时段不利 | 第60页 |
·在受众层面,节目的受众人群有限 | 第60-61页 |
·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61-65页 |
·在文化层面上,中医健康传播应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根基 | 第61-62页 |
·从传播者角度,促进中医健康传播的专业化 | 第62页 |
·从传播内容上,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第62-63页 |
·从传播渠道上,整合传播渠道,扩大受众群 | 第63-64页 |
·从受众方面,扩大受众群,并注重受众反馈与互动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