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 1 前言 | 第14-34页 |
| ·HBV 的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HBV 的分布 | 第14页 |
| ·HBV 的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页 |
| ·HBV 分子病毒学 | 第15-20页 |
| ·形态及理化特性 | 第16页 |
| ·基因特点 | 第16-17页 |
| ·病毒复制特点 | 第17-18页 |
| ·HBV 抗原蛋白及其免疫学特性 | 第18-20页 |
|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响应 | 第20-22页 |
| ·体液免疫概述 | 第20-21页 |
| ·HBV 感染的体液免疫响应 | 第21-22页 |
| ·HBV 疫苗免疫后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22页 |
|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 第22-28页 |
| ·T 细胞免疫概述 | 第22-23页 |
| ·抗原识别与 T 细胞的活化 | 第23-25页 |
| ·HBV 感染的 T 细胞免疫反应 | 第25-26页 |
| ·细胞因子在抗 HBV 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 第26-27页 |
| ·LFn 抗原投递系统 | 第27-28页 |
| ·HBV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 第28-32页 |
| ·核酸分子诊断技术 | 第28-30页 |
| ·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 | 第30-32页 |
|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 2 特异性荧光探针的筛选、HBV 病毒载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与商品化试剂盒的比较 | 第34-5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34-35页 |
| ·LB 培养基 | 第35页 |
| ·化学储存液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44页 |
| ·HBV 感染者血浆的采集 | 第36页 |
| ·HBV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6页 |
| ·特异性引物、探针的设计 | 第36-37页 |
| ·HBV 基因片段 HBS1、HBS2、HBX、HBC 的扩增 | 第37-38页 |
| ·扩增产物 HBS1、HBS2、HBX、HBC 的纯化 | 第38页 |
| ·纯化产物 HBS1、HBS2、HBX、HBC 与 pMD18-T-Simple 载体的连接25 | 第38页 |
| ·连接产物 pMD18-T-HBs1、pMD18-T-HBs2、pMD18-T-HBx、pMD18-T-HBc转化感受态 E.coli DH5α | 第38-39页 |
| ·阳性菌落的鉴定 | 第39-40页 |
| ·标准品系列的制备 | 第40-41页 |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HBV DNA 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 ·工作标准品 pMD18-T-HBc 的标定 | 第42-43页 |
| ·方法学评价 | 第43页 |
| ·对不同类型样品的 HBV DNA 检测 | 第43-44页 |
| ·样品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第44页 |
| ·与商品化检测试剂盒的比较 | 第4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55页 |
| ·不同引物对 HBV 基因组的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 ·重组质粒 pMD18-T-HBs1、pMD18-T-HBs2、pMD18-T-HBx、pMD18-T-HBc 的构建 | 第45-46页 |
| ·重组质粒 pMD18-T-HBs1、pMD18-T-HBs2、pMD18-T-HBx、pMD18-T-HBc 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 ·荧光定量 PCR 工作标准品的制备 | 第47页 |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HBV DNA 方法的建立 | 第47-50页 |
| ·工作标准品 pMD18-T-HBc 的标定结果 | 第50-51页 |
| ·方法学评价 | 第51-54页 |
| ·不同样品类型的 HBVDNA 检测结果 | 第54页 |
| ·模板 DNA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 第54-55页 |
| ·与商品化 HBV 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比较结果 | 第55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5-58页 |
| 3 HBV 核心抗原肽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纯化 | 第58-88页 |
| ·试验材料 | 第58-63页 |
|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 ·质粒与菌种 | 第59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59-63页 |
| ·试验方法 | 第63-72页 |
| ·感受态细胞 E.coli BL21 的制备 | 第63页 |
|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 E.coli BL21 | 第63-64页 |
| ·重组质粒 pET28b-LFn-HBC1#~9#的酶切鉴定 | 第64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64页 |
| ·LFn-HBc1#~9#融合蛋白的表达及 SDS-PAGE 分析 | 第64-67页 |
| ·LFn-HBc1#~9#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 | 第67-71页 |
| ·蛋白浓度的测定(Bradford 法) | 第71-72页 |
| ·蛋白浓缩液细菌内毒素的测定 | 第72页 |
| ·结果 | 第72-86页 |
| ·融合蛋白序列及分子量预测 | 第72-73页 |
| ·重组质粒 pET28b-LFn-HBC1#~9#的提取 | 第73-74页 |
| ·重组质粒 pET28b-LFn-HBC1#~9#的酶切鉴定 | 第74-75页 |
| ·融合蛋白 LFn-HBc1#~9#的表达及 SDS-PAGE 分析 | 第75-80页 |
| ·IMAC 层析柱和 Q sepharose 色谱柱纯化融合蛋白 | 第80-84页 |
| ·融合蛋白 LFn-HBc1#~9#的超滤 | 第84-85页 |
| ·融合蛋白 LFn-HBc1#~9#浓度的测定 | 第85-86页 |
| ·蛋白浓缩液细菌内毒素的测定 | 第86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86-88页 |
| 4 特异性 T 细胞刺激及 IFN-γ的检测 | 第88-100页 |
| ·试验材料 | 第88-90页 |
|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88页 |
| ·主要仪器 | 第88页 |
| ·试验血浆 | 第88-89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89-90页 |
| ·试验方法 | 第90-95页 |
| ·刺激蛋白的准备 | 第90页 |
| ·不同抗凝剂对试验的影响 | 第90-92页 |
| ·不同蛋白刺激量对试验的影响 | 第92页 |
| ·细胞因子 IFN-γ的检测与 T 细胞免疫分析 | 第92-9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94-95页 |
| ·结果 | 第95-98页 |
| ·不同抗凝剂对全血刺激的影响结果 | 第95页 |
| ·不同抗原刺激量对试验的影响结果 | 第95-96页 |
| ·细胞因子 IFN-γ与 HBV 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 ·细胞因子 IFN-γ与 HBV 血清标志物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97-98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98-100页 |
| 5 结论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