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缘起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当前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的趋势述评 | 第13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理论视角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因与历史发展 | 第16-22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因 | 第16-18页 |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发展需求 | 第16-17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 第17页 |
·解决“市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 | 第17-18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期雏形 | 第18-20页 |
·统一分配的财政体制阶段(1953-1979) | 第18-19页 |
·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阶段(1980-1983) | 第19页 |
·财政包干的财政体制阶段(1983-1993) | 第19-20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 | 第20-22页 |
·省市共管模式 | 第20页 |
·资金管理模式 | 第20页 |
·扩权强县模式 | 第20-21页 |
·两级管理模式 | 第21页 |
·全面管理模式 | 第21-22页 |
第3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 第22-30页 |
·Q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设置 | 第22-23页 |
·配套的进行扩权强县 | 第23-24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绩效 | 第24-30页 |
·县级财政的留成、收入增加 | 第25页 |
·提高了县级行政管理效率 | 第25-26页 |
·县级财政体制运转能效增加 | 第26-27页 |
·确保了全省财政体制与经济政策的相互统一 | 第27-30页 |
第4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 第30-36页 |
·Q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 | 第30-31页 |
·省级政府的管理压力 | 第31-32页 |
·县级财政困难依旧与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 第32-33页 |
·对Q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反思 | 第33-36页 |
·县级管理权限下放不够 | 第33页 |
·省级政府管理半径的设置 | 第33-34页 |
·省直管财政体制本身的制约因素 | 第34-36页 |
第5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 第36-41页 |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36-37页 |
·清晰定位政府的职能 | 第36页 |
·重视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36-37页 |
·理顺基层政府财政关系 | 第37-39页 |
·要重视事权与财权的相配套 | 第37-38页 |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 | 第38页 |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38-39页 |
·加强省直管县的配套改革 | 第39-41页 |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 第39页 |
·合理确定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 | 第39-40页 |
·统筹兼顾、加强监督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