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政府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对策研究--以赤峰市政府公务员为对象的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0-1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2. 实践意义第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 隐性知识概念的提出第11-12页
   2. 隐性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时期第12页
   3. 隐性知识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5页
 三、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5-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16页
  (二) 创新之处第16页
 五、 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二) 归纳分析法第16-17页
  (三) 实证分析法第17-18页
第二章 政府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第18-29页
 一、 政府知识管理理论第18-21页
  (一) 知识及知识管理第18-19页
  (二) 政府知识管理第19-21页
   1. 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第19页
   2. 政府知识管理的演变与发展第19-20页
   3. 政府隐性知识管理第20-21页
 二、 政府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第21-27页
  (一) 公务员隐性知识的内涵及分类第21-22页
  (二)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特征第22-24页
   1.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第22-23页
   2.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特征第23-24页
  (三)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第24-27页
   1. SECI 模式第24-26页
   2.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 SECI 模式分析第26-27页
 三、 政府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意义第27-29页
  (一) 减少政府知识资源的浪费第27页
  (二) 有利于政府知识的创新第27页
  (三) 利于公务员的个人能力的成长第27-28页
  (四) 有利于更好更快的解决现实问题和突发问题第28-29页
第三章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构第29-30页
 一、 调查问卷的对象第29页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构第29-30页
第四章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第30-39页
 一、 公务员心理上的障碍第30-33页
  (一) 知识提供者的心理因素第30-31页
   1. 恐惧感第30页
   2. 自我保护意识第30-31页
   3. 隐性知识持有者不主动分析自己的隐性知识第31页
   4. 隐性知识持有者缺乏信心第31页
  (二) 知识接受者的心理因素第31-32页
   1. 防范心理第31-32页
   2. 知识接受者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隐性知识第32页
   3. 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第32页
  (三) 公务员被调离原岗位或是退休第32-33页
 二、 源自隐性知识自身的障碍第33-34页
  (一) 私人性第33页
  (二) 非结构性第33-34页
  (三) 实践性第34页
  (四) 动态性第34页
 三、 缺乏制度保障第34-36页
  (一) 官僚制阻断了公务员之间的交流第35页
  (二) 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第35-36页
 四、 政府文化的缺欠第36-39页
  (一) 公务员不重视知识第37页
  (二) 同事之间缺乏信任第37页
  (三) 基层公务员缺乏工作的灵活性第37-38页
  (四) 缺乏知识交流渠道第38-39页
第五章 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第39-49页
 一、 加强对公务员自身的管理第39-41页
  (一) 培养公务员的奉献精神第39页
  (二) 培养公务员的学习能力第39-40页
  (三) 加强退休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第40-41页
   1 .政府组织退休人员进行演讲或培训第40-41页
   2 .政府鼓励退休人员贡献出个人隐性知识第41页
 二、 加强对隐性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第41-43页
  (一) 基于 Web2.0 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第41-43页
   1. 博客(Blog)第41-42页
   2. 维基(Wiki)第42页
   3.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第42-43页
  (二) 知识仓库的建立第43页
 三、 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和激励制度第43-46页
  (一) 改革组织结构,减少组织层级第43-44页
  (二) 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度,激发公务员工作热情第44-46页
 四、 建立有利于公务员隐性知识管理的政府文化第46-49页
  (一) 重视知识的文化第46页
  (二) 信任与共享的文化第46-47页
  (三) 授权的文化第47页
  (四) 合作文化第47-49页
结语与展望第49-50页
 一、 结语第49页
 二、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个人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县级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下一篇:缺陷医疗产品损害责任认定--以李某诉某医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