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 ·课题的工程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交流伺服系统介绍 | 第13-18页 |
| ·交流伺服系统控制策略 | 第13-16页 |
| ·交流永磁伺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18-20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18-19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自适应控制及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伺服系统的建模仿真 | 第22-35页 |
|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 | 第22-27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 ABC 坐标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 ·永磁同步电机在dq 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 ·伺服系统的矢量控制原理 | 第27-29页 |
| ·矢量控制原理 | 第27-28页 |
| ·矢量控制策略的分析 | 第28-29页 |
|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在 SIMULINK 下的仿真分析 | 第29-32页 |
| ·控制系统整体建模 | 第30-31页 |
| ·永磁同步电机模块 | 第31-32页 |
| ·PI 控制模块 | 第32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及其建模仿真 | 第35-47页 |
| ·滑模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 第36-38页 |
| ·抖振问题分析及其改善 | 第38-39页 |
|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双闭环控制的设计 | 第39-44页 |
| ·电流环的设计 | 第39-40页 |
| ·速度环的自适应滑模控制设计 | 第40-44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数字化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47-61页 |
| ·实验平台的总体规划 | 第47-48页 |
| ·TMS320F2812 芯片介绍 | 第48-49页 |
| ·电源输入模块 | 第49-51页 |
| ·开关电源模块 | 第51-52页 |
| ·IPM 功率驱动模块 | 第52-56页 |
| ·电流采样电路 | 第54页 |
| ·下桥臂电流检测电路 | 第54-55页 |
|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 第55-56页 |
| ·接口与其他电路 | 第56-58页 |
| ·编码器接口电路 | 第56-57页 |
| ·刹车电路与 PFC 校正电路 | 第57-58页 |
| ·实验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58-60页 |
| ·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 | 第58页 |
| ·中断服务子程序流程 | 第58-59页 |
| ·转速计算与初始位置检测流程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 ·三相交流驱动器的调试 | 第61-63页 |
| ·调速系统的实验分析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68页 |
|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