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图索引 | 第12-13页 |
表索引 | 第13-14页 |
术语与缩略表 | 第14-16页 |
目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茶树遮荫效应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茶树遮荫方式 | 第19页 |
·遮荫对茶园光照及温湿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遮荫对茶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0页 |
·遮荫对茶树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 第20-22页 |
·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基因的克隆 | 第22-25页 |
·光照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 第25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 | 第25-27页 |
·植物叶绿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叶绿素酶降解 | 第27页 |
·叶绿素光氧化 | 第27-2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遮荫条件下茶树新梢色素积累和叶片超微结构研究 | 第28-29页 |
·遮荫条件下茶树新梢主要品质成分研究 | 第29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和基因表达研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遮荫对茶树新梢叶绿素积累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1-43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色素的定量 | 第32页 |
·茶树新梢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遮荫期间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叶绿素含量 | 第33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叶绿素积累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 第35-40页 |
·遮荫对新梢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遮荫对茶树新梢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43-49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茶多酚及儿茶素总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酚氨比值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遮荫度对茶树新梢咖啡碱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遮荫对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叶绿素前体物质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总RNA提取 | 第50-51页 |
·RNA样品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检测 | 第51页 |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51-52页 |
·RT-PCR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遮荫对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的影响 | 第53-54页 |
·总RNA提取结果 | 第54-55页 |
·叶绿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