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诱导PK-15细胞自噬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一、猪圆环病毒2型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 病原学 | 第15-18页 |
·PCV2的发现 | 第15页 |
·PCV2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PCV2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8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8-21页 |
·PCV2流行状况与病毒变异 | 第18-20页 |
·易感动物 | 第20页 |
·传播方式 | 第20-21页 |
3 致病机理 | 第21-24页 |
·PCV2感染的组织病理学 | 第21-22页 |
·PCV2诱导细胞凋亡 | 第22页 |
·共感染、应激因素对PCV2致病性的影响 | 第22-24页 |
二、自噬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1 自噬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 | 第24-27页 |
·自噬分类和过程 | 第24-25页 |
·自噬的生物学功能 | 第25-26页 |
·自噬的分子机制 | 第26-27页 |
2 自噬的检测方法 | 第27-30页 |
·自噬体的检测 | 第27-28页 |
·自噬通量的检测 | 第28-30页 |
3 自噬的信号调节 | 第30-36页 |
·依赖TOR的信号途径 | 第30-32页 |
·不依赖mTOR的信号途径 | 第32-33页 |
·其他途径 | 第33-36页 |
4 自噬、调亡与病毒感染 | 第36-38页 |
·自噬与病毒复制 | 第36-37页 |
·自噬、凋亡与病毒感染 | 第37-38页 |
三、本研究拟探索的科学问题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41-99页 |
第一章 PCV2感染诱导PK-15细胞自噬 | 第43-65页 |
摘要 | 第4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2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稳定表达eGFP-LC3B细胞系的构建 | 第45-49页 |
·表达病毒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病毒感染和药物处理 | 第50-5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1页 |
·激光共聚焦 | 第51-52页 |
·免疫印迹 | 第52页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62页 |
·稳定表达eGFP-LC3B的细胞系的鉴定 | 第52-54页 |
·PCV2感染PK-15细胞后自噬体的超微结构 | 第54-55页 |
·PCV2感染诱导PK-15细胞自噬囊泡形成 | 第55-56页 |
·PCV2感染PK-15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56-57页 |
·PCV2感染诱导了完整自噬反应 | 第57-60页 |
·PCV2 Cap蛋白诱导自噬形成 | 第60-62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62-65页 |
第二章 自噬促进PCV2的复制 | 第65-79页 |
摘要 | 第65-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siRNA转染 | 第67页 |
·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 | 第67-68页 |
·免疫印迹 | 第68页 |
·间接免疫荧光 | 第68-69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69-70页 |
·MTT分析 | 第70页 |
·统计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 | 第70-75页 |
·自噬抑制剂3-MA降低了PCV2的复制 | 第71-72页 |
·自噬基因Atg5缺失降低了PCV2的复制 | 第72-73页 |
·自噬抑制剂CQ降低了PCV2的复制 | 第73-74页 |
·自噬的诱导增强了PCV2的复制 | 第74-75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75-79页 |
第三章 PCV2感染诱导PK-15细胞自噬的机制 | 第79-99页 |
摘要 | 第7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5页 |
·材料 | 第80-81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1-82页 |
·siRNA转染 | 第82页 |
·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 | 第82-83页 |
·免疫印迹 | 第83页 |
·共免疫沉淀 | 第83-84页 |
·激光共聚焦 | 第84页 |
·MTT分析 | 第84页 |
·统计分析 | 第84-85页 |
2 结果 | 第85-95页 |
·PCV2通过mTOR途径诱导自噬 | 第85-87页 |
·PCV2经由ERK1/2途径诱导自噬 | 第87-89页 |
·PCV2通过激活ERK1/2途径抑制mTOR | 第89-91页 |
·AMPK是ERK/mTOR途径的上游调节子 | 第91-93页 |
·ERK1/2经由激活TSC2抑制mTOR | 第93-95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95-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创新性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