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10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13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 ·我国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14-15页 |
| ·总结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不足之处 | 第17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技术创新理论起源与发展 | 第17-21页 |
| ·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农业产业化 | 第17-18页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 ·技术创新内涵与理论发展 | 第19-20页 |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19页 |
|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0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 | 第20-21页 |
| ·产业链与技术链内涵 | 第21页 |
| ·产业链 | 第21页 |
| ·技术链 | 第21页 |
| 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35页 |
| ·总体要求 | 第21-2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2-3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30页 |
| ·评价方法 | 第30-3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 第30-34页 |
| ·评价方法与指标评价值计算 | 第34-35页 |
| 4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第35-40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概况 | 第35-36页 |
| ·企业队伍 | 第35-36页 |
| ·产业分布 | 第36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特征 | 第36-40页 |
| ·基本资源要素方面 | 第36-39页 |
| ·环境要素方面 | 第39-40页 |
| 5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40-57页 |
| ·计算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 第40-43页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横向评价 | 第43-51页 |
| ·指标数据整理和评价值计算 | 第43-48页 |
| ·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值计算 | 第48-49页 |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计算 | 第49-50页 |
| ·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纵向评价 | 第51-54页 |
| ·指标原始数据整理与评价值计算 | 第51-52页 |
| ·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值计算 | 第52-53页 |
|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值计算 | 第53页 |
| ·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与技术链对接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 | 第54-57页 |
|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与技术链对接现状及问题 | 第55-57页 |
| 6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 第57-61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 第57-59页 |
|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 第57页 |
| ·完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 ·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 第58页 |
| ·坚持走协同创新之路 | 第58-59页 |
|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 ·完善资金支持相关政策,建立企业融资长效机制 | 第59页 |
| ·健全技术创新法律体系,改善技术创新法律环境 | 第59-60页 |
|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环境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A | 第65-72页 |
| 附录 B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