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体系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路线与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7-22页 |
·住房保障体系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住房保障体系概念 | 第17页 |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内容 | 第17-18页 |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 第18-19页 |
·住房保障的实现过程 | 第19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19-22页 |
·灰色系统与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 第19-20页 |
·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体系概述 | 第22-33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概况 | 第22页 |
·赣州市住房制度发展的沿革 | 第22-23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体系的宏观背景 | 第23-26页 |
·政治环境 | 第23-24页 |
·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社会环境 | 第25-26页 |
·技术环境 | 第26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供需现状 | 第26-31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供给现状 | 第26-29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需求现状 | 第29-31页 |
·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体系所处发展阶段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33-34页 |
·居民保障性住房需求 | 第34页 |
·土地供给面积 | 第34-35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 | 第35页 |
·住房市场状况 | 第35-36页 |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36-40页 |
·分析方法选择 | 第36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6-38页 |
·决定性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合理供给分析 | 第40-53页 |
·保障性住房供给GM(1,N)模型 | 第40-43页 |
·GM(1,N)模型原始序列 | 第40-41页 |
·GM(1,N)模型白化方程与时间响应式 | 第41-43页 |
·影响因素GM(1,1)模型 | 第43-44页 |
·GM(1,1)模型原始序列 | 第43页 |
·GM(1,1)模型白化方程和时间响应式 | 第43-44页 |
·模型精度检验 | 第44-47页 |
·保障性住房合理供给量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十二五”期末的合理覆盖面 | 第49页 |
·“十二五”期间的合理资金与土地供给 | 第49-50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50-53页 |
第六章 健全赣州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体系对策 | 第53-59页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第53-54页 |
·扩大保障性住房管理范围 | 第54页 |
·调整住房与土地供给 | 第54-56页 |
·构建完整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56页 |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各项管理机制 | 第56-57页 |
·加强房地产市场行政干预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论文基本结论 | 第59页 |
·创新、不足和展望 | 第59-61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59-60页 |
·论文的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