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耕地资源安全的综合研究 | 第20-21页 |
·生态安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21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思想和范畴研究 | 第21-22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6-3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6-32页 |
·研究背景 | 第26-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36页 |
第3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 第36-5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40页 |
·区位及行政区划 | 第36-37页 |
·自然条件及资源 | 第37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7-38页 |
·区域发展优势 | 第38-39页 |
·区域发展格局 | 第39-40页 |
·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后备资源潜力 | 第40-43页 |
·耕地资源的数量 | 第40-41页 |
·耕地资源质量 | 第41-42页 |
·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资源的潜力 | 第42-43页 |
·耕地及后备资源分布特点 | 第43-45页 |
·"一圈两翼"框架内农地资源分异性表现 | 第43-44页 |
·"一圈两翼"框架内耕地的区域分异特点 | 第44页 |
·"一圈两翼"框架内农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耕地资源与农业气候资源的匹配 | 第45-46页 |
·耕地承载力分析 | 第46-50页 |
第4章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响应分析 | 第50-72页 |
·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 | 第50-51页 |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51-59页 |
·耕地数量变化 | 第51-53页 |
·耕地流向分析 | 第53-55页 |
·耕地质量变化 | 第55-56页 |
·耕地利用动态变化 | 第56-58页 |
·耕地分布重心变化 | 第58-59页 |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危及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 | 第59-60页 |
·耕地投入少、生产率不高 | 第60页 |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持续增长,耕地被占用的状况难以缓解 | 第60页 |
·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 第60-61页 |
·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第61-6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61页 |
·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 | 第61-62页 |
·驱动力因子分析 | 第62-66页 |
·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6页 |
·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分析 | 第66-72页 |
·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变化的响应 | 第66-70页 |
·耕地保护主体对耕地变化的响应 | 第70-72页 |
第5章 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安全评价 | 第72-88页 |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安全评价思路 | 第72-73页 |
·重庆市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 第73-76页 |
·重庆市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分析 | 第73-74页 |
·重庆市粮食供需分析 | 第74页 |
·重庆市粮食储备状况分析 | 第74-75页 |
·对重庆市粮食安全状况的判定 | 第75-76页 |
·重庆市耕地安全面临的挑战 | 第76-77页 |
·生态建设与粮食生产的矛盾 | 第76页 |
·三峡工程及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 | 第76页 |
·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 第76页 |
·二三产业用地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排挤 | 第76-77页 |
·区域耕地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7-78页 |
·区域耕地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第77页 |
·区域耕地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第77-78页 |
·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安全指标预测 | 第78-85页 |
·人口预测 | 第78-80页 |
·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80-81页 |
·区域粮食自给率预测 | 第81页 |
·区域人均粮食需求量预测 | 第81-82页 |
·粮作比 | 第82-83页 |
·区域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预测 | 第83-84页 |
·区域粮食作物复种指数预测 | 第84-85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85-88页 |
第6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 | 第88-104页 |
·影响重庆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因素分析 | 第88-92页 |
·水土流失 | 第88-89页 |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 第89-91页 |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 第91-92页 |
·农膜对土壤的污染 | 第92页 |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思路 | 第92-93页 |
·研究方法选择 | 第92-93页 |
·研究思路 | 第93页 |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93-95页 |
·耕地生态足迹的测算模型 | 第93-95页 |
·耕地生态承载力的测算模型 | 第95页 |
·耕地生态安全度的测算模型 | 第95页 |
·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 第95-99页 |
·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资源人均生态足迹测算 | 第95-97页 |
·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测算 | 第97-98页 |
·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度测算 | 第98-99页 |
·重庆市1997—2006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等级判定 | 第99页 |
·重庆市域范围内分区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 第99-103页 |
·分区域耕地资源人均生态足迹测算 | 第99-100页 |
·分区域耕地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测算 | 第100-102页 |
·分区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度测算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 | 第104-122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104-108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理论基础 | 第104-106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构成要素 | 第106-107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基本程序 | 第107页 |
·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方法选择 | 第107-108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 | 第108-109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选择的条件 | 第108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9页 |
·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的测算及其数据处理 | 第109-112页 |
·预警指标的预测 | 第109-111页 |
·预警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 第111-112页 |
·警度的划分 | 第112-115页 |
·警度划分的方法和原则 | 第112-113页 |
·指标警度的划分 | 第113-114页 |
·总警度的划分 | 第114-115页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 | 第115-119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115-116页 |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的论域U和预警线V | 第116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 | 第116-117页 |
·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R | 第117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117-119页 |
·基于综合指数模型法的区域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 | 第119页 |
·综合指数模型的构建 | 第119页 |
·预警结果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8章 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对策研究 | 第122-132页 |
·创新耕地资源安全保障制度,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 | 第122-124页 |
·增强国土忧患意识,大力推进科学发展 | 第122页 |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 第122-123页 |
·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 第123页 |
·遏制地方政府冲动,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 第123-124页 |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采取不同的区域耕地保护战略 | 第124-129页 |
·加快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步伐,针对不同功能区制定政策 | 第124-127页 |
·围绕主体功能区定位,创新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 | 第127-128页 |
·运用"反规划"理念限制约束政府的规划开发 | 第128-129页 |
·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中心,确保耕地资源质量不下降 | 第129-132页 |
·通过中低产田土改良,进一步改善耕地总体质量 | 第129-130页 |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 第130页 |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有效防治土地的石漠化 | 第130-131页 |
·稳步推进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 | 第131页 |
·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监测体系 | 第131-132页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132-14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2-133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33页 |
·讨论 | 第133-146页 |
后记 | 第146-148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主研的课题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