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柳州市汽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产业集群的理论演化 | 第17-20页 |
·工业化前期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18页 |
·工业化后期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19页 |
·知识经济逐渐兴起时代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19-20页 |
·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问题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分析 | 第26-36页 |
·基于网络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的融合 | 第26-30页 |
·网络的概念 | 第26-27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7-28页 |
·创新的网络化演变 | 第28-30页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节点分析 | 第30-32页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资源分析 | 第32-34页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联接分析 | 第34-36页 |
第4章 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研究 | 第36-46页 |
·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 | 第36-38页 |
·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积极作用 | 第36-37页 |
·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消极作用 | 第37-38页 |
·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的运行机制 | 第38-43页 |
·竞合机制 | 第38-39页 |
·集体学习机制 | 第39-41页 |
·信任机制 | 第41-42页 |
·三种机制的协同 | 第42-43页 |
·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路径 | 第43-46页 |
·加快中介机构建设,培育创新网络节点 | 第44页 |
·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创新网络联结 | 第44-45页 |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创新网络环境 | 第45页 |
·建立开放性网络,规避创新网络风险 | 第45-46页 |
第5章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的概况 | 第46页 |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分析 | 第46-48页 |
·整车和零部件企业 | 第46-47页 |
·大学和科研机构 | 第47页 |
·中介机构 | 第47页 |
·政府 | 第47-48页 |
·金融机构 | 第48页 |
·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促进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企业行为与创新网络的培育 | 第49-50页 |
·大学、科研机构创新网络的培育 | 第50页 |
·中介机构与创新网络的培育 | 第50-51页 |
·政府行为与创新网络的培育 | 第51页 |
·金融机构与创新网络的培育 | 第51-52页 |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避免创新网络陷阱 | 第52-53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