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完善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主体框架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本文所运用的理论 | 第15-18页 |
(一) 民主政治理论 | 第15-16页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三)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18页 |
(四)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页 |
五、 本文核心概念 | 第18-21页 |
(一) 行政问责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二) 行政问责制度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六、 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现状 | 第22-27页 |
(一) “非典”后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践行 | 第22-23页 |
(二) “非典”后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构建 | 第23-25页 |
(三) 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实施的成效与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一) 从“权力问责”走向“制度问责” | 第27-28页 |
(二) 从“同体问责”走向“异体问责” | 第28页 |
(三) 从“意外事故问责”走向“常规行为问责” | 第28页 |
(四) 从追究“有过”走向追究“无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一) 异体问责力量薄弱 | 第29-31页 |
(二) 行政问责对象不明确 | 第31-32页 |
(三) 行政问责程序不完善 | 第32页 |
(四) 行政问责范围狭窄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当前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一) 观念意识层面:行政问责文化缺失 | 第33-35页 |
(二) 法律法规层面:行政问责法律缺失 | 第35-36页 |
(三) 行政制度层面: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建设滞后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39-56页 |
第一节 重塑行政问责文化,创造良好的问责环境 | 第39-42页 |
(一) 灌输问责理念 | 第39-40页 |
(二) 以法治意识代替人治观念 | 第40-41页 |
(三) 培育公民的“问责意识”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 | 第42-45页 |
(一) 规范问责主体及其权力 | 第42-43页 |
(二) 明确问责对象及其权责划分 | 第43-44页 |
(三) 完善行政问责程序 | 第44-45页 |
(四) 规定问责事由和情形 | 第45页 |
第三节 推进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建设 | 第45-49页 |
(一) 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 | 第46-47页 |
(二)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 第47-48页 |
(三) 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加大异体问责力度 | 第49-56页 |
(一) 强化人大问责 | 第49-51页 |
(二) 健全司法机关问责 | 第51-52页 |
(三) 加强新闻媒体问责 | 第52-53页 |
(四) 夯实公民问责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