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文献简评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 第16-24页 |
·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及分类 | 第16-18页 |
·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16-17页 |
·农村基础设施及分类 | 第17-18页 |
·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第18-19页 |
·新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与公共产品的单中心供给 | 第19-21页 |
·治理理论与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 | 第21-24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供给取得的成效 | 第24页 |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供给总量严重不足 | 第25页 |
·供给结构失衡且供给效率低下 | 第25-26页 |
·资金管理混乱且使用效率不高 | 第26页 |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 第26-28页 |
·供给主体单一 | 第28页 |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偏离了农民的需求 | 第28-30页 |
第4章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改善的基本方向——多元化供给 | 第30-35页 |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的分析 | 第30-32页 |
·政府主体的原因及优势 | 第30-31页 |
·企业主体的动因及优势 | 第31页 |
·农民主体的动因及优势 | 第31-32页 |
·各供给主体间职责界定 | 第32-35页 |
·政府的职责 | 第32-33页 |
·企业供给的范围和方式 | 第33-34页 |
·农民参与的方式 | 第34-35页 |
第5章 府谷县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多元供给实证研究 | 第35-48页 |
·府谷县基本情况概述 | 第35页 |
·府谷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 第35-36页 |
·府谷县基础设施多元供给的实践 | 第36-45页 |
·“府谷模式”的提出 | 第36-37页 |
·“府谷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37-39页 |
·多元供给主体分析 | 第39-45页 |
·府谷县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实践启示 | 第45-48页 |
·观念创新引导体制创新 | 第45页 |
·有效政策引导社会多方参与 | 第45-46页 |
·协调有方实现多元参与和谐共赢 | 第46-48页 |
第6章 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 第48-53页 |
·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分析 | 第48-49页 |
·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中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 | 第49-53页 |
·科学决策 | 第49页 |
·政策引导 | 第49-51页 |
·加强监管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