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 ·进气粒子分离器技术发展 | 第13-19页 |
| ·阻拦式过滤器 | 第13-14页 |
| ·涡旋式进气粒子分离器 | 第14页 |
| ·整体式进气粒子分离器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0-29页 |
| ·控制方程 | 第20页 |
| ·湍流模型介绍 | 第20-22页 |
| ·标准 k-ε湍流模型 | 第20-21页 |
| ·重整化群 k-ε湍流模型( RNG k-ε湍流模型) | 第21页 |
| ·带旋流修正 k-ε湍流模型(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 | 第21-22页 |
| ·颗粒受力分析 | 第22-23页 |
| ·颗粒与壁面之间的碰撞 | 第23页 |
| ·边界条件 | 第23-25页 |
| ·Rosin-Rammler 分布 | 第24-25页 |
|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 ·近壁处理 | 第26页 |
| ·重要计算参数定义 | 第26-28页 |
| ·湍流模型验证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整体式进气粒子分离器特性数值模拟 | 第29-58页 |
| ·IPS 内部基本特性 | 第29-31页 |
| ·气相流动特性 | 第29-30页 |
| ·壁面静压及马赫数 | 第30-31页 |
| ·粒子流动特性 | 第31页 |
| ·气动参数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31-35页 |
| ·主流流路流量及清除比对清除流流路总压损失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主流流路流量及清除比对主气流流路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主流流路流量及清除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结构参数变化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35-46页 |
| ·分流器结构变量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35-40页 |
| ·外壁面结构变化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内壁面结构变化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 ·粒子参数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46-54页 |
| ·粒子直径对粒子轨迹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粒子浓度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粒子密度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粒子速度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粒子入射角对 IPS 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IPS 的改进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基于 iSIGHT 平台的整体式进气粒子分离器的优化 | 第58-66页 |
| ·优化工具简介 | 第58-60页 |
| ·iSIGHT | 第58-59页 |
| ·iSIGHT 工作原理 | 第59页 |
| ·iSIGHT 工作流程 | 第59-60页 |
| ·UG | 第60页 |
| ·IPS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 ·优化算法的选择 | 第61页 |
| ·IPS 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 ·IPS 优化流程及结果 | 第63-65页 |
| ·IPS 优化流程 | 第63页 |
| ·IPS 优化结果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粒子反弹分析与试验系统设计 | 第66-76页 |
| ·粒子反弹分析 | 第66-69页 |
| ·无滑移粒子反弹分析 | 第67-68页 |
| ·有滑移粒子反弹分析 | 第68页 |
| ·粒子反弹能量损失分析 | 第68-69页 |
| ·粒子反弹试验的意义 | 第69-70页 |
| ·反弹系数对数值计算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反弹系数对 IPS 设计的影响 | 第70页 |
| ·粒子反弹试验系统 | 第70-72页 |
| ·试验系统设计 | 第72-75页 |
| ·试验目的 | 第72页 |
| ·试验系统介绍 | 第72-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 附录 I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