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融景气监测预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 引言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国外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内外金融景气监测预警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径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径 | 第23-2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金融周期与金融景气 | 第25页 |
·经济监测预警 | 第25页 |
·金融景气综合指数 | 第25-26页 |
·景气指标指数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金融景气监测预警基础理论综述 | 第27-34页 |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 | 第27-28页 |
·消费不足理论 | 第27页 |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论 | 第27页 |
·创新理论 | 第27-28页 |
·货币因素论 | 第28页 |
·投资周期理论 | 第28页 |
·金融发展与金融危机理论 | 第28-30页 |
·货币危机两代理论 | 第29页 |
·银行危机理论 | 第29页 |
·外资冲击及危机孪生 | 第29-30页 |
·系统分析与评价理论 | 第30-31页 |
·系统与系统思想 | 第30页 |
·系统分析与评价 | 第30-31页 |
·景气监测预警模型理论 | 第31-33页 |
·常用景气监测方法 | 第31-32页 |
·常用景气预警模型 | 第32-33页 |
·监测预警模型方法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山东省金融景气发展的现状 | 第34-39页 |
·金融环境现状 | 第34-36页 |
·宏观经济现状 | 第34-35页 |
·投资、消费、财政、外贸现状 | 第35-36页 |
·物价和就业现状 | 第36页 |
·金融运行现状 | 第36-38页 |
·银行业运行现状 | 第36-37页 |
·证券业运行现状 | 第37-38页 |
·保险业运行现状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山东省金融景气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 第39-47页 |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39-41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9-40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第40-4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6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3页 |
·指标释义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山东省金融景气监测指数构建与景气分析 | 第47-60页 |
·数据的搜集与预处理 | 第47-48页 |
·数据的搜集 | 第47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47-48页 |
·金融景气指标的划分 | 第48-54页 |
·指标分类的实证方法 | 第48-50页 |
·金融景气综合指数的构建 | 第50-52页 |
·景气指标的划分 | 第52-54页 |
·金融景气指数的构建 | 第54-58页 |
·一致扩散指数 | 第54-55页 |
·一致合成指数 | 第55-58页 |
·金融景气波动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山东与全国金融景气的相关性研究 | 第60-70页 |
·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60页 |
·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金融景气重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9页 |
·金融运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5页 |
·金融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8页 |
·金融相关指标的系数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山东省金融景气的预测预警研究 | 第70-80页 |
·金融景气信号的设计和区间划分 | 第70-73页 |
·金融景气信号的设计 | 第70-71页 |
·金融景气指标的信号区间临界值划分方法 | 第71页 |
·金融景气指标临界值的实证分析 | 第71-73页 |
·金融指标和预警指数的预测预警 | 第73-77页 |
·金融景气指数的组合预测 | 第73-76页 |
·金融景气的信号预警 | 第76-77页 |
·金融景气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第77-79页 |
·完善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 第77-78页 |
·实施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 | 第78页 |
·积极创新,活跃金融市场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8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0页 |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91页 |